作者 蔡松伯 | |
2014-11-13 | |
經濟部日前公布韓中FTA對台灣的經濟衝擊高達六五○○億元,姑且不論經濟模型的使用是否有問題,這個假設是在FTA利用率高達一○○%的情況下才能成立的。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幾個FTA的利用率是超過五十%的,大多在二十至三十%左右。也就是這個假設根本不成立。 因為貨品出口前必須提出原產地證明,光是這種行政程序就嚇死一堆從國外購買原物料或零組件的廠商,甚至有不少廠商認為申請免關稅是一種負擔。例如日本與他國簽署的FTA利用率不到三十%,ECFA上路第一年也才二十%左右。即使是互補性高的韓美FTA,也大約在六十%左右。因此,不要被政府公布的數字所恐嚇。 此外,韓中FTA中有許多產品幾乎不降關稅,例如韓國維持進口稻米的關稅,中國出口汽車到韓國也不在FTA的範圍內。而這兩個議題恰巧是韓美FTA最艱難的問題。就連韓國有優勢的LCD的產品都只在十年內逐步開放。也就是這個FTA接近「演戲」,有夫妻之名,無同床之實。例如中國有計畫扶植的家電產業,也同樣在五至二十年內才完全開放。但台灣卻沒有一套強化產業競爭力的辦法,反而讓弱勢產業一一暴露在貿易開放之下,任其自生自滅。 韓中兩國其實是雙方各懷鬼胎,表面上玩自由貿易,骨子裡還是戰略貿易的概念。比的不是誰降得關稅多,而是誰的國內產業競爭力能提升得快,誰的技術率先成熟、搶得對方市場。 因此,還在把「低價」當成競爭力的台灣人(產業、政府與勞工都是這麼想),其實應該好好思考為什麼韓國「挑」在這幾年狂簽FTA?他們從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就開始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努力發展技術、提升行銷與文化實力、培育與本土接軌的國際化人才。所以,韓國人挑在自己有足夠經濟自主能力,以及中國市場逐漸成熟的時候簽FTA。但台灣卻選在經濟最脆弱,且中國技術逐漸領先台灣的時候搞ECFA。 區域整合的潮流,不是比賽誰簽得多、簽得快。而是誰簽得好、簽得妙。更是比賽誰有能力掠奪對方市場,擊垮對方的產業。最後,參與太陽花學運的我,不反貿易、也不反經濟發展,但我反對劣質的、落後的、黑箱的自由貿易。(作者為產品管理師,高雄市民)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經濟部100%假設不成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