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人民幣大吸金對台灣的禍害

2014-07-18
隨著馬英九政府對中國門戶大開放,台灣與中國密切連結的負面效應逐漸發酵。政治上,選台灣總統或甚至台北市長者須經中南海認可或欽定,至少在藍營已成默契或「潛規則」。經濟上,中國觀光客竟成馬政府振興台灣經濟之所寄望,都是這種負面效應的表徵。金融方面,近數月來,先是人民幣存款激增,繼之以人民幣大吸金,也就是中國網路貸款平台在台灣大行其道,有些個人趨之若鶩,甚至有上市公司參與操作,尤凸顯台灣金融與貨幣政策的風險與危機。
不妨看新聞媒體標題,從「用台胞證就能賺八%利息」、「嘉義變身人民幣集散地」、「中壢透天厝和上海有連結」到「錢荒捲走台灣錢」、「中國網貸平台吸金 我半年失血十二億」、「馬政府與中國唱和 吸乾台灣」,即可知悉其中正在形成的禍害。
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存款改以人民幣,有其利基。不僅人民幣近年在美國壓力之下,朝升值方向發展,中國在經歷多年高速經濟成長之後,金錢遊戲或經濟泡沫大行其道,發生銀根緊俏或所謂錢荒現象,以致利率水準居高不下。在此環境,錢放人民幣帳戶,既可享受升值之利,也賺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利息差額,可謂雙重獲利。這也是我國從去年二月開放人民幣存款業務以來,其存款餘額一路從人民幣七十億元攀升到近三千億元的原因。
不過,上述利率、匯率兩頭賺的情勢隨時會變,況且存款是一回事,投資中國基金,乃至於進一步投入中國網路借貸平台,就產生額外風險;最壞的情況,甚至淪為最後一隻貪心的老鼠,搞到血本無歸。
以中國網路借貸平台「陸金所」為例,它是中國平安保險旗下機構,主要提供個人小額貸款媒合功能,以存貸便捷、高利廣為招徠,其負責人計葵生(Gregory D. Gibb)曾服務我國台新金控,對招引台灣資金手法甚為熟悉,也積極鼓吹這是「台資金融登陸」新捷徑。
然而,這種網路借貸平台,有如不久前盛行一時的比特幣(Bitcoin),在網路創新的同時,都有其潛藏的風險。尤其對台灣投資人來說,「陸金所」或中國類似網路借貸平台「信而富」、「點容網」,都是境外虛擬金融機構,主管機關無以有效監控管理,投資人也難獲實質保障。同時,貸放給陌生人雖具網路特色,卻也必生高度風險的後果。
以「陸金所」為例,這是上海一家以國際金融資產交易為業的公司,融資規模已逾人民幣二十六億元,但為其提供擔保的平安擔保金融公司註冊資本僅人民幣兩億元,而它法定擔保上限為人民幣二十億元。尤有甚者,這一擔保據宣布將逐步減縮或竟取消,這必然大為提高貸放風險。
投資中國網路借貸平台,除了個人理財的高度風險,新一波人民幣大吸金也很不利台灣整體貨幣金融安定。
眾所周知,中國近年金錢遊戲盛行,經濟泡沫隨時有爆破之虞,尤其各種地下金融或影子銀行、房地產投機、地方債台高築,最有引爆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極度風險。對投資人來說,金融危機一旦爆發,金融資產都可能招致損失,求償無門,甚至血本無歸。對台灣整體而言,勢必遭到波及,不論個別金融機構或整體金融體系。
除了被中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在與中國金融密切掛勾的同時,台灣不但對中國因放款明顯增加,以致金融業曝險金額近年大幅攀升,今年第一季已達八百十二億美元。同樣應受重視的,台灣的利率、匯率變動與政策,都將隨著與中國金融高度連結而受其影響,減損市場與政策的自主性。台灣金融與貨幣政策自主性降低深值關切,受制於以併吞台灣為目標的中國,更是極大風險。
面對台灣正遭新一波大吸金的現象,以「終極統一」意識形態治國的主政者或不以為意,甚至打算進一步大舉開放金融業西進中國。我們對此憂心忡忡,嚴厲要求中央銀行及金管會,採取應有措施,以化解現在進行式的高度風險累積,免於台灣在資金被吸乾的同時,慘遭金融危機肆虐。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