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聖山點滴 | |
作者 Aries | 贊修 | |
2014-07-17 | |
從對煙囪的好奇,認識草屯的窯業 (嘉南窯業的煙囪。感謝Mickey | 贊琦提供照片。)
每次去聖山,轉到富頂路的爬坡路段後,必定會經過一個磚窯場,外觀看起來有一根長長的煙囪,聽說裡面有八卦窯。
2012年中,這間磚窯廠在動工,大家紛紛揣測,不知要改建成什麼。後來,出現一個logo特別的公司,"Agit"艾鉅,一間衝浪板、水上用品公司。在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內地,生產衝浪板,奇特。 (左後方為原嘉南窯業的煙囪,廠址已變更為衝浪板公司。感謝Mickey | 贊琦提供照片。)
偶然的機會,在《台灣歷史學會會訊》2003年的學術期刊,看到一篇〈南投縣草屯鎮窯業的發展與興衰之調查研究〉的單篇論文。基於聖山附近就有磚窯場的關係,好奇的翻閱這篇研究資料。
「前言」開宗明義說到:「南投陶、溪洲瓦」之諺。其中『南投陶』係指南投事之陶瓷業曾風光一時,遠近馳名。至於『溪洲瓦』則指草屯溪洲地區所生產之磚瓦,曾是南投縣境內磚瓦之主要供應地,為草屯早期極重要的產業。」聽起來像是common sense的事,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在體制內的教育,未曾學習到這方面的知識。位處「內地」的草屯,感覺正藏著寶,一閃一閃的光芒在對我招手,來挖掘我吧!! 論文的大意就是,草屯的窯業,日治時期開始發展,先後至少有17家磚瓦工廠。為什麼是在草屯,而不是其他地方?原因在於地理位置,論文的這一段,說明了重點:「草屯因位處大肚溪支流烏溪及貓羅溪兩河流之間,烏溪與貓羅溪長期夾帶上游沖刷而來之黏土堆積於此,而形成一層一層深厚之黏土層(白植土)。白植土因含有矽酸鋁,以及其他礦物質,如:氧化鐵、鎂、鈣、鉀等。由於這些元素,皆可在燒製過程中,改變黏土的顏色。由於草屯盛產製造磚瓦之原料-白植土,而原料之搬運成本高,故磚瓦業乃選擇此地設廠,就地取材,以節省成本。」為了節省原物料搬運成本,工廠就選址在原料附近,例如日治時期的製糖會社,必鄰近甘蔗園。不過,這段話也說明了之前的疑惑,為何聖山的土壤總是黏性高,而隘寮溪的大石頭中心總是呈現黑色的烏心石(製作硯台)的原因。 而經常路過,有著高聳煙囪的磚窯廠,是1955年由黃源坤氏創立的「嘉南窯業」,座落於當時所在地為富寮里富頂路股坑巷(此區域舊名匏仔寮),並引進八卦窯生產紅磚,是草屯第一座現代化的窯爐(八卦窯)。這個草屯的「第一個」,居然就位於到聖山的必經之路,真是大大的巧合,不閱讀這篇文章,就更說不過去了。 戰後,因為使用建材改變,業者先後從製造台灣瓦轉型成製磚廠,尤其時至1973年的十大建設,更帶動建築業的黃金時期,需求大於供給,就出現「搶窯」(剛出窯還未冷卻的紅磚,就被搶購一空)的現象。1980年代之後,又因建材被鋼筋混凝土取代,窯業的榮景,逐漸停頓。論文作者張永禎提出的窯業出路,是產業多元化、精緻化、觀光化,例如觀光藝術園區、傳統磚瓦博物館等建議。不過,可惜的是,1944年成立的「嘉南窯業」,已於2012年歇業,雖然,那一枝獨秀的高大煙囪,還站在那裡,看著過往的人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歷史軌跡,就在你我生活周遭,雖然只有微量的蛛絲馬跡,還是可以找到些什麼。你以為原住民/平埔族只存在於深山林裡,過著打獵的原始生活嗎?不,原住民其實就在你我之間,只是當事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有著原住民的DNA,只能從家中的口傳故事,或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找證跡。在「中華民國」體制之下,台灣的歷史記憶,要靠自己來尋覓與拼湊。 (就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講,只有一種參考資料,絕對是不及格的。在此只分享閱讀的小小心得。)
參考資料:
張永禎,〈南投縣草屯鎮窯業的發展與興衰之調查研究〉,《台灣歷史學會會訊》17期(2003年12月),頁65-75。 延伸閱讀: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905&Itemid=1 |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聖山日記 20140717 ---認識草屯的窯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