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當前青年的獨特挑戰

民報社論 2014/06/10

2014-06-10 10:06
又到了六月畢業的季節,許多年輕人即將離開學校,進入現實的社會。普遍認知都視當前大環境對年輕人極不友善,特別是在就業問題上,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公布,2013年全球15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攀升至13.1%,高於2012年的12.9%和2007年的11.6%,是成人失業率4.6%的近三倍。德國總理梅克爾曾公開表示,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將是歐洲的最大挑戰。台灣主計總處統計2013年整體失業率為4.19%,但青年失業率超過整體失業率三倍,達到13.17%,與國際趨勢相互呼應。
青年就業的艱難,不能單從學校與產業之間的供需問題觀之,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速度,遠超過學校教育的回應,學校追趕的很吃力,更難以引領社會的變遷。學校教育只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有效工具之一,並非絕對的保證。念好書就能找到好工作,不只是迷思,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這種錯誤的想法,延遲許多年輕人進入職場的時間,在更高學歷更難就業的挫折下,造成的生涯傷害更為嚴重。
這個社會好為人師者眾,動輒對年輕人曉以大義,開示成功的秘訣。或是冷嘲熱諷,怪罪年輕人不爭氣。但是當前的處境,絕非這些自以為成功的人士當年所面對的環境可以完全類比的,許多家長或是成年人習慣以自身的成長經驗,要求當前年輕人效尤,結果造成雙方溝通障礙。因為這代年輕人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很難從過往的經驗中,輕易地找到解決之道,否則問題不會變成如此嚴峻。因此,我們可以說,上一代的自以為是也是年輕人的問題源頭之一。
就以現今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與社群網站的影響力為例,這幾樣科技運用徹底改變這一代數位原生世代的學習和生活型態,這種型態是前無來者,絕對超越上一代的過往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年輕人在虛擬世界的所作所為,只單純地以沈迷網路的角度看待,只會加深彼此的代溝。以往從紙本書籍求取知識的方法,已經完全被網路快速但片段、沒系統的資訊所取代。當前年輕人從網路吸收大量資訊,但是欠缺將這些大量資訊轉化成知識的功夫,因此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人手一機的生活,年輕人不會無聊,因為手機可以填補所有的時間,導致年輕人連發呆都不會,更不會做白日夢。電腦螢幕同時是吸收資訊和社交網絡的所在,在電腦前做功課的挑戰是隨時而來的社群通知,如何專注於一件事可能是許多年輕人最大的難題。社群網站讓人不無聊,但是臉書的朋友越多,手機不在手上時,可能感覺越寂寞。
每個新的科技發明總是帶給人類生活的方便與改善,但也同時帶來疑慮和恐慌。例如,工業革命以機械動力取代人工,引起全面失業的恐慌;圖書館引起誰還會買書的疑慮;電視機讓父母擔心孩子從此離不開螢幕。這一代的數位原生年輕人,必須學會如何善用網路科技,否則到頭來變成網路科技的奴隸。
上述這些年輕人面對的挑戰,上一代的人不見得有答案,因此,現代年輕人更需要自我摸索,學會與自己獨處,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英文的創意(creative)與瘋狂(crazy)屬於同一字首,說明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因此,我們鼓勵年輕人每天抽空與自己對談,拋開外界的干擾,讓自己有發呆、作夢的時間,用更另類的方式來面對不友善的環境!
〔 資料來源: 民報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