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台灣米從來沒這麼貴...

作者 林偉志   
2014-03-16
報載物價狂飆,不只豬價飆漲,米價也創歷史新高,農糧署本年已七次釋出共三萬多噸公糧,但白米(蓬萊米)三月份平均零售價仍飆破四十二元大關(過去從未漲破四十元),到底國內糧食預警及調節機制出了什麼問題?
農委會把此次稻米價格飆漲,歸咎於去年稻作受病蟲害及風災影響,產量減少九萬公噸…,帶動米價上漲。事實上,過去台灣稻米生產過剩,尤其加入WTO後,又有一定的進口米配額,政府多年來以休耕輪作、公糧保價收購等方式,試圖減少生產,穩定供需。而近年國內稻米年計畫生產目標,約等於國內糙米年消費總量一三○萬公噸左右,加上每年約十四萬公噸進口米配額,去年農委會又推動休耕地活化計畫,新增稻作面積達八千多公頃,增產五萬多公噸,況且政府公糧庫存超過八十萬公噸,在供需未失衡下,稻米竟然連漲三個月,白米零售價漲破四十二元,凸顯農政單位預警機制只顧及生產者,未考量消費者。
農糧署一月開始釋出公糧調節糧價,米價反而越飆越高,以此次標售公糧─二○一○年產泰國長粒糯白米(可做油飯、肉粽、飯糰…)、二○一○年產美國短粒糯白米(可做湯圓、紅粿、年糕…)為例,標售底價高達每公斤三十五.九元及三十八.九元,依財政部關務署資料,九十九年及一○○年國內自美國、泰國等進口糯米共約六萬公噸(含政府進口米),到岸價格每公斤僅約二十三元,政府釋出公糧調節米價竟然還考量回收成本,把底標拉高,尤其短糯白米底價竟還高於去年同期批發價,讓米價降不回來,助長無良的食品及糧商業者哄抬,如此調節,究竟誰獲利?
最近六年農糧署提高公糧收購價格五元,另又受理農民繳交濕穀,並補助烘乾等費用每公斤二元,而米價也自九十七年起飆升,糧商並加倍奉還消費者,十年內白米零售價每公斤已飆漲十元以上,而國人實質薪資卻倒退十五年,請問米價如此上漲,合理嗎?又少數包裝米品牌大廠,近來全面改印包裝並淪為代工廠,是否轉嫁產銷成本予消費者及規避標示裁罰,政府豈能不察?
(作者為農糧產業研究人員)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