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
台灣的新聞界一向有避重就輕、唬弄大眾的惡習,當碰到它們惹不起的大問題,就會閃爍其詞。
近年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這種說法。兩岸問題是媒體惹不起的問題,媒體不敢得罪北京、不敢得罪台商、不敢反對馬的兩岸政策,於是絞盡腦汁,想出了「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這種避重就輕的說法。這句故弄玄虛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北京經濟收編台灣 已成熟
根據多數人的理解,「淺水區」和「深水區」這種晦澀比喻,它的真義是:
「淺水區」指的是北京對台灣請君入甕的階段,它只談經貿旅遊和讓利這種話題,而對主權及有主權含意的國際空間問題,則刻意含混不談,讓馬英九在那裡做文章。這是國共合作,營造出兩岸和平的氣氛,藉此使台灣反對馬的兩岸政策的聲音被邊緣化。
而「深水區」這種比喻,乃是台灣新聞界都知道「淺水區」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到了某個時候,就會進入「深水區」。根據台灣的語境,它指的是北京將會對台灣收網,這可能包括兩岸政治談判,確定國共內戰的結束和台灣國際人格的完全失去;也可能使台灣邦交國降為零,這也是使台灣不再是個國家。當北京決定收網,台灣問題可以說就差不多正式結束。
二○○九年,史丹福大學出版部出了一本由馬里蘭大學助理政治教授卡斯特勒(Scott L. Kastner)所寫的《海峽兩岸的政治衝突和經濟互依及以後》。美國學者不像台灣媒體有那麼多「淺水」、「深水」的閃躲,人家是實話直說。早在二○○九年時,他即已注意到「台灣商人將成為北京和平統一的盟友」;他也注意到,「在適當時機,北京將可能以強制方式促統」。在讀過該書後,我就一直在揣測,什麼時候北京會開始收網。
而由甘比亞與台灣斷交,我的警覺告訴我,現在已到了北京收網的時候:
(一)現在北京在經濟上收編台灣已差不多成熟,如果扣掉「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部分,台灣的經濟事實上已衰退了多年,而且它的「和平統一盟友」台商勢力漸長,台灣所剩的籌碼已少得可憐。
馬誤國 台灣主權完全讓渡
(二)北京對台灣的研究從未放鬆過,它已了解到國民黨可能失去政權,而且這次失去政權極有可能會永遠失去。因此北京對台灣問題已產生急迫感和危機感。它必須在馬的最後這兩年將網收攏,要使未來的新政權也沒籌碼可用。北京透過它的代理人,對服貿協議展開排山倒海的攻勢,所反映的即是北京的急迫感。最近的國共論壇也顯示出北京將它的重點開始往台灣的在野黨轉移。
(三)北京已開始收縮台灣的主權範圍,這次甘比亞斷交事件可以說已創造了一種斷交新模式,甘比亞表示,它信奉一中,所以與台灣斷交,北京則放話,它在斷交問題上沒有扮演任何角色,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而更離譜的是,馬政府不去追究自己的失責,不敢去面對北京的角色,於是把整個斷交重點全部放到甘比亞身上,宣傳說是甘比亞獅子大開口,台灣才與其斷交。斷交是何等大事與無能,馬政府卻藉著宣傳,刻意去醜化甘比亞,它的「誤國」遂雲淡風輕的唬弄而過。在這齣斷交戲上我看到的是在北京收網的這個時刻,已出現了一種斷交新模式,北京和台北合演雙簧,北京可以扮好人,台北則裝無辜,台灣的主權卻愈收愈緊。根據這個新模式,在馬下台前,台灣的建交國家很快就會減少到零。馬的任內,台灣已所剩不多的主權將被他賣光光。
因此,馬的無能已人所共知。但他的無能其實可分對內、對外兩個部分。它對內無能,已造成台灣的「政治衰退」,國不成國,社會不成社會;而它的對外無能,乃是把台灣的主權一點一點的讓渡了出去。近代以來,西方出現了一種理論,那就是政治敵對的國家可以藉著經濟上的合作互相依賴,而化解敵意,增進和平。但這種模式只對兩個敵對的主權國家始能適用,對兩岸極不能適用。馬上台後,卻將這種模式亂套在台灣頭上,這是一種知識上的詐欺,兩岸經貿合作的結果,不可能是經濟的互相依賴及和平,而是加速了台灣籌碼不可逆轉的失去,最後造成台灣主權的完全失去。從這個角度言,人們指責他「賣台」,其實並不過分。當時從兩岸的ECFA起,我就反對。我認為ECFA只會使台灣成為被中國整合的邊陲國家,依賴而不發展。台灣經濟日益敗壞,人民困苦程度擴大,主權的被抽空,都是拜馬之賜。
怒傾中 反馬情緒日益高漲
前幾年,承蒙北京領導層善意,我曾數次被北京要人邀約往訪,我只是個讀書人,沒有任何包袱,可以實話直說,我即表示過,北京找了馬當代理人,其結果必然是台灣人民反馬反中情緒更加提高。在現在北京開始收網,馬政府做為代理人,當然會繼續唬弄塞責,但台灣人民並沒有那麼笨,這也是反馬情緒日益高漲的原因! (作者南方朔為文化評論者)
出處: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24/today-p10.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