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台灣史101問──書評(3)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10-27

(source: 《台灣史101問》,頁156。立陶宛原有的自然神的信仰符號與基督教的十字架融合,這是基督教十字架的在地化。)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功利信仰與賭爛的拜拜文化。

這類民間信仰對台灣社會造成何等影響?

問題就出在漢語族的「原鄉情節」根深蒂固,從原鄉來,就由原鄉搬一尊神明來祭拜,這種「分類信仰」,致使多神信仰的台灣人不能團結;這種分類信仰,最大的缺點是強化族群的分類對立。清代社會分類械鬥又很嚴重,一旦族群和族群之間衝突,都各自會利用這種分類信仰的廟作為中心來操縱,大打群架,械鬥火拼,死傷慘重。

除了分類信仰的地方神明之外,清代台灣各族群普遍祭拜的神明還有媽祖、關公、王爺、土地公、太子爺……五花八門,也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佔著重要位置。就神觀而論,民間宗教是十足的多神崇拜(Polytheism),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的董芳苑教授,對這些多神崇拜的內容,如數家珍地敘述:

「天公」是人人所膜拜的至高神,因為「人是天生地養」的,生死禍福以至姻緣也是天所注定的。「土地公」是生產五穀、興旺六畜、賞賜財富,以至看守墓地的萬能祈衹,因此「田頭田尾土地公」,其神格雖小卻人人喜愛。「媽祖婆」這位救苦救難的聖母與海神,在民間的香火極盛。「王爺」這類與海洋有關的代天巡狩血食四方之瘟神,在今日也變為香火鼎盛的萬能神了,並已固定的住了下來,已不再是「遊縣之縣、遊府吃府」的神類。「關公」被奉為商業的守護神,或被奉為恩主。「磐古」、「伏羲」、「女娼」、「神農」、「西王母」這些古代的神話人物,民間也奉為大神。古典小說西遊記裡面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因會七十二變而為賭博郎中所喜愛。台灣的農村到處可見「有應公」、「萬善爺」、「大眾爺」、「義民爺」這些亡靈成為膜拜的對象。「大樹公」與「石頭公」也到處被人膜拜。有「王爺廟」的地方都有「東、南、西、北」的「營頭廟仔」,其中王爺近侍「中壇元帥」太子爺則住在王爺廟裡。有「城隍廟」的地方,「夜遊」、「廿四司官」、「卅六官將」與「七十二地煞」,其警備之森嚴如同警備總部與司法行政部。各個民家都置有「公媽牌」來崇拜祖先,對於「家神」、「地基主」與「床母」也不敢疏忽。民間百業也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就像航海人家敬拜「北極玄天上帝」與「水仙尊王」。做宰業者拜「上帝公」(玄天上帝),南管北管的樂師拜「西秦王爺」(唐明皇)。婦女求子則拜「註生娘娘」,求女藝要拜「七娘媽」。每逢眾神生日,也必須給他們祝壽,大事拜拜一番。一般民眾是相當怕鬼的,因相信孤魂野鬼是人間苦難的來源。為此,民間要以農曆七月整整一個月時間,來對付這些「好兄弟仔」,排大筵來「普渡陰光」、「慶讚中元」,以餵飽惡鬼的手段來逃避現世的災害。(詳見童芳苑,〈現代人與宗教〉)

以上這些多神祭拜的神明,都在清代從中國移入台灣,而在台灣交融錯雜,三教混淆,成為台灣的民間信仰,流傳至今。對台灣有著既深且鉅的影響。

台灣民間信仰的本質,是一種巫術宗教(Magical-Religion),這種巫術宗教的特色,就是人利用神明,求取財富、福壽,極富功利主義色彩,以能否完成這種功利,來檢驗神明的「靈驗」與否。台灣民間的善男信女追求「靈驗」的結果,就是媽祖不靈驗便改拜大道公,大道公不靈驗拜王爺公,王爺公不靈驗拜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不靈驗拜土地公。一旦土地公又不靈驗,就大眾爺、義民爺、有應公、大樹公、石頭公、十八王公、王母娘娘……等,都可以隨心交替膜拜,以求達到目的。這樣的敬神態度,用宗教學家的術語,就是「交替神主義」(Kat henotheism)。這類信仰態度,是以求個人之利益為目的,只要崇拜之對象靈驗,則任何神明都可以換來換去、相互交替膜拜。人的信仰對象既然可以隨便選擇,任一取捨,神明自然就被當作利用與驅使的對象。因此,人就變成了主人,神明就變成奴隸。(詳見童芳苑,〈現代人與宗教〉)

對於這種「人變成主人,而神明變成奴隸」的信仰,董芳苑教授曾經以挖苦的口吻檢討道:「最糟糕的是自從六合彩出現後,一些階級較低的神明被求明牌,若中獎了,就有酬戲可看、有牲禮可吃。明牌若『槓龜』,一次原諒祂,第二次去臭罵一頓,第三次不放祂干休,把神明抓出來清算,砍頭、剁手腳,這種情形讓人覺得在台灣當神明若沒靈驗,還真悲哀!人在利用神明,暴露了台灣人的劣根性,投機取巧,只准贏不認輸!」

功利主義信仰的負面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例如,每逢農曆大年初一各廟宇門前的「搶頭香」行動,擠滿一大堆信眾,各拿一炷香,準備廟門一開就衝第一個進去搶插「頭香」,以便得到神明的最先保祐。這種只顧自己被保祐而不惜爭先恐後的自私自利迎向,充分顯現這種信仰的功利色彩。

再舉媽祖遶境發生的現象來看,也充分暴露這種信仰的功利主義。媽祖的鑾轎在遶境時,經常發生兩個陣頭為了搶轎爆發衝突,兩個分別穿紅衣和白衣的陣頭,雙方拉扯,「紅白對抗」,醜態盡出。這種搶轎的衝突,至今幾乎年年上演。再者,媽祖遶境時,隨行的信眾不斷出現為了搶「壓轎金」而衝突的場面。據云,拿到媽祖鑾轎駐駕使用過的壓轎金,焚燒祭禱就能得到媽祖的庇祐。許多民眾看到路旁綁著金紙的板凳,上前就搶。這些爭先恐後要爭取媽祖庇佑的信眾,所表現的自私自利行為,豈止功利主義所能形容?

「交替神主義」與功利主義的信仰,影響或投射到政治層面,則更嚴重。揆諸台灣各大廟宇,背後往往有政客操控或掛鉤。平常透過信眾掌握人脈,選舉一到,廟宇竟成為綁樁賄選的樁腳基地。台灣的政治大都和金錢與黑道掛勾,許多選民看到候選人有勢力,能夠有利自己就選他,不管它是國民黨或他黨,也不在乎其人品好壞。誰給我好處就選他,與哪個神明能給我好處就拜祂,本質完全一樣。而當政客與神棍結合,即害更甚!

猶有甚者,這些自清代移民帶進台灣行程至今的民間信仰,由於其神明都來自中國,使得原本就缺乏「現代國家」觀念的台灣人,更容易受神明的「原鄉」意識左右。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48-151。
(未完待續,撰於2013/09/09)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