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中國的「票」是要不起的


民進黨兩度在總統大選敗選,已經注定八年在野的命運,國民黨在台統治六十年後,也曾經在野八年,因此,在野是民主國家的常態,也是從政者必須歷經的試煉。不被多數國人所選擇,需要閉門徹底檢討,但非自我全盤否定,民進黨該檢討什麼?不該否定什麼?現在到了很重要的十字路口。
當前,幾乎所有的民進黨菁英,似乎都把無法勝選的原因歸諸中國,認為中國的問題處理了,邁向執政之路的大石頭就搬走了。例如蔡英文在剛開張的「想想論壇」發刊詞上強調:要想想台灣如何面對中國;蘇貞昌希望成為第一位訪中的主席,並將在九月由民進黨開辦了解中國的系列座談會,都屬於類似的思維。暫且先不討論該如何處理中國,只要問問民進黨頭人們:「處理好中國,下次大選就能當選嗎?」這個基本前提就好。
今年一月的選舉,民進黨輸了國民黨將近八十萬票,易言之,民進黨未能多爭取到四十萬的選民支持,以致無法翻盤。這四十萬人都是因為擔心與中國的關係倒退以致選擇站在國民黨的一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民進黨的前述「因應」才符合邏輯,雖然未必奏效,因為這四十萬人能否全被說服是個疑問;反之,倘若這四十萬人不選擇民進黨的原因是多元的,他們的投票考慮是複雜的,那麼民進黨即將進行的「努力」,不就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而且做了,也與爭取執政無關,頂多只是少輸一點而已,若處理不當甚至可能輸得更多。不論是哪一種假設,結果還是會輸。
做為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同時是具有中央主政經驗的前執政黨,民進黨在台灣的政治運作中,不只是多元意見的呈現者,監督與制衡的發動者,更被賦予隨時必須取而代之、領導國家前進的準執政黨地位。從這個角度觀察這次的敗選,顯然多數的選民或對民進黨不放心、或認為民進黨還沒準備好、或主張再給馬政府四年的機會,因而沒有把最寶貴的一票投給民進黨。
既然如此,尋求再起的民進黨該如何集體提升:說服多數選民對民進黨放心,相信民進黨已經準備好了,願意再讓民進黨來試試看能否使台灣脫離停滯帶來轉機?就成了解題的真正關鍵。這些,不是只把責任推給中國就可以解決的,包括民進黨的政策主導能力、執政人才的素養與風範、建立嚴禁走向腐敗的機制等等,難道不需要更快速地排上議程來與社會對話?
指出民進黨的失敗並非出於單一因素,並不表示民進黨不該檢討中國政策,而是必須更為細緻的以國際現勢演變、中國政經實況,最重要的是台灣的發展戰略為導向,提出能夠打動人心的願景與方法,這些都要仰賴用功與專業。若以為在意識形態上模糊化,在善意言詞包裝下,或把關尺度鬆綁,就能贏得更多民心,這將文不對題。以民進黨上月在立法院臨時會提案修法為例,主張針對中資,從原本「大陸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提升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法律位階來管理,但草案條文中卻把現有的禁止投資業別,由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即電信、媒體、敏感高科技除外,其他全部開放,在明眼人看來,這等於是戴上了綠色的帽子卻對中資大開方便之門,其對台灣經濟環境的衝擊,未見民進黨公布任何詳細評估。類似此等作為,是真的不懂?或者在示好?這兩種可能都不是處理中國政策該有的選項。
具有民主素養的國人,都會支持民進黨具備執政的可能,唯有如此,才能迫使擁有龐大黨產足可買天下的國民黨有一點點改革的可能。但是該怎麼做?必須向台灣全體選民要票,中國的「票」是要不起的。

出處:自由時報/社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