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自由之路

如果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一○六巷,另被賦予「自由之路」紀念性名稱呢?
這是《自由時代》系列雜誌社原址面臨的一條巷道,有一長段是中山國中的圍牆。一九八九年的四月七日這一天,為言論自由殉道的鄭南榕,就是在《自由時代》的總編輯室自焚獻身的。
台灣的自由之路,歷史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樣的歷史必須經由話語意象去形塑。如果這條巷子被賦予「自由之路」,會活化自由之路開展的意義。
一九八九—二○一二,二十三年了,《自由時代》雜誌社現在成了「鄭南榕紀念館」。每年四月七日,都有紀念活動。平日,也有相關的展示和活動,不斷在詮釋自由的意涵。
鄭南榕已成為意義的符碼,象徵自由之路的追尋。這不只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動。烙印在現實的地圖,也印記在歷史的黃頁。如果一個國家是文明的或朝向文明追尋,那麼,這樣的符碼就會形塑銘記,與活著的人們對話。
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有一座花崗石銘刻在華盛頓DC的廣場環道林蔭下,標示著「我有一個夢」,那是自由之夢追尋的歷程。如果在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的一○六巷,或許是「爭取一○○%的自由」,昭示著台灣追尋自由之路的歷史。
這樣的座標也會提示人們,自由之路如何形成;這樣的座標也會提醒人們,自由之路要如何維護。這會是煥發文明光彩的城市意象。不只市民會在接觸中體會;不只國人會在接觸中緬懷;國外遊客和造訪者也會在回映中感知。
台北市文化局在「紀州庵」形塑了區域的文化歷史形貌,對於鄭南榕紀念館長期以民間力量對自由之路的形塑,難道不會想到賦予這一條特殊巷道一個「自由之路」的座標?用文化力量去呈顯「自由之路」的地誌嗎?
(作者李敏勇,詩人)

Source:自由時報/鏗鏘集




延伸影片:
【影片】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