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人與土地】黃劉振領軍 九芎湖農友 共創傳奇

 2012-3-18
周祖益家族當年響應黃劉振號召,捐地興建九芎湖公廁。(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農友黃劉振的拿手料理─客家(左米右茲)粑配茶飲。 (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休閒農業區近年導入時下的環保生態休閒顯學,已經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中。(記者黃美珠攝)
九芎湖農友黃劉振(中)當年領軍,和陳進青(右二)、朱松許(左一)、周祖益(左二),帶動社區自主管理維護公共設施。(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休閒農業區內的鴛鴦湖,當年都是農耕灌溉所需的埤塘,現在已是民眾休閒度假的勝地。(記者黃美珠攝)
九芎湖金谷農場內的落羽松,配合四季展現不同風情。(記者黃美珠攝)

記者黃美珠/專題報導
人稱「黃班長」的黃劉振,是新竹縣新埔鎮照門九芎湖休閒農業區農友,廿年前,他和當時年約七十歲的父親黃(左南右犬)堂甘冒被罵成「敗家」或「傻子」,帶頭配合水保局「山坡地農村綜合發展計畫」,率先捐出祖地做公共設施。理由很簡單:「我想要在自己的家園安身立命,不想到處漂泊打工!」
當年一起打拚的陳家農場老三陳進青坦言,那時候只覺得:「一次要把上百棵梨樹砍掉做景點,誰受得了?」如今回首當年,他也忍不住讚嘆:「黃老爹和阿振就是這麼開化、有眼光!」
黃劉振說,如果能夠捨棄三分之一的土地給公眾開發,換取其他土地升值,又何必死撐要當「阿土伯」﹖還說:「我們都會走,如果只是把土地完整留給子孫,子孫卻需換個行業,這些土地也會沒有人要!」
率先捐地綠美化社區
基於這樣的信念,民國八十年間,當黃劉振得知九芎湖全長近兩公里的九福路,有機會先拓寬兩百廿公尺,成為八米道路還有景觀綠帶,他不同於一般講到徵地就要抗爭的釘子戶,二話不說,回家稟明父親,率先配合工程,捐出其中一百卅公尺自家土地做馬路。
自己捐地不說,他還用「啃甘蔗法」,一段段說服其他地主蓋印捐地,成就外人嘖嘖稱奇的四十顆印章的故事,終使全線全部拓寬。
他的舉措影響兒時玩伴陳進青、周祖益及朱松許等地方人士;周祖益隔年也跟進捐地,蓋了九芎湖第一座停車場和公廁,讓所有來客使用。
就這樣,「捐地換更好生活」的觀念在九芎湖近五十戶居民間發酵,大家見賢思齊。於是當年的梨園變成了健行步道,灌溉的埤塘則成了來客賞景遊憩的小湖。
一向逢雨必崩坍的九芎湖,隨著改造計畫的進展,農民再也不怕水梨收成時,會因颱風封路,連最起碼運銷的道路都沒有,大家也不必再煩心是否要棄守家園。
憑著社區居民的齊心努力,八十六年九芎湖搶先完成農村公園化,一新台灣農村面貌,成為全國各社區搶著觀摩的台灣十大經典農村之一,九芎湖傳奇的美名不脛而走。
為創造來客願意二度甚至多次造訪的環境,黃劉振和社區居民成立了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自主進行社區公共設施管理和維護,也參酌時下遊客需求,導入環保生態的休閒顯學,自行培訓專屬的解說員,打造蝴蝶、獨角仙的故鄉等農村主題旅遊活動。
因為在他眼中,農村不能只是暮氣沉沉的種田的所在,大家齊心讓家園更美麗,這塊土地才能真正蛻變成美麗且能安身立命子孫傳承的所在。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