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自由論壇 | |
作者 Aries | 贊修 | |
2018-08-05 | |
【平凡人.非常事系列】
專訪平凡的小人物,背後的大故事。他們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不經意挖掘身世、史料的歷程,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是教科書以外的真實世界,也是人民產生台灣意識的縮影。這些點點滴滴的小故事,拼湊串連成台灣史。 我們善盡媒體責任,報導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深化台灣歷史、文化。 【受訪者】 李筱峰教授,1952年生,台南麻豆人。台灣歷史學家,專長研究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擅長以心理學分析、評論政治人物。著有許多台灣史代表性書籍。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李筱峰,如何180度轉變而覺醒?為何好奇去翻閱舊報紙?又發現什麼不為人知的家族事?對台灣歷史有什麼貢獻? 「平凡人.非常事」的「李筱峰專題」,將連載於此。 李筱峰參加「大愛修行革命僧-林秋梧(證峰法師)追思會」時,接受採訪,展示《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書籍。圖片提供: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家族史串成台灣史
當時為了找更多資料,李筱峰勤跑圖書館,進行口述訪問。 他跑去八德路的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今於中和的台灣圖書館),在裡面查到《南瀛佛教》,是日治時期台灣佛教史料的刊物,裡面有很多林秋梧的文章,他全部印下來。 林證峰(秋梧)發表在《南瀛佛教》第6卷第1號的〈大乘佛教を小乘佛教〉文章,手寫字為李筱峰當年的註記。圖片提供:李筱峰 接著去查訪林秋梧的同學,之中有些人已過世,大約4-5位健在,同儕說林秋梧看很多書、很會說話,可惜英年早逝。其中一位是班長林鬧長,在抗日學潮時,兩人一起被送上刑事的車,出來沒多久,林秋梧就被學校退學,當時距離畢業只有11天。 由於李筱峰也被學校退學,很有同感。他在大四那年,寫了《革命的和尚》,當成寫論文的練習題,後由《八十年代》於1979年出版《革命的和尚:抗日社會運動者林秋梧》一書。 外甥孫李筱峰於2018年6月,在「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舉辦的「大愛修行革命僧-林秋梧(證峰法師)追思會」,活動的追思手冊追憶文中,[1] 一開始就這樣形容舅公林秋梧:
教育家David Starr Jordan說:「Be life long or short, its completeness depends on what it was lived for.(生命是長是短,端看其為何而活)」,這句話,用來關照林秋梧的一生,至為貼切,他只活了32歲,卻是多彩多姿,生命充滿意義。
林秋梧於北師的學生照。圖片提供:李筱峰
到底林秋梧是誰?對台灣的貢獻是什麼?快速認識這位「台灣革命僧」:
林秋梧是當代前衛的神職人員、社會運動者、思想家。
他於1903年誕生,是基層的水果小販之子。1918年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隔年改名台北師範學校(簡稱「北師」),是當時台灣兩所最高學府之一。1921年他參與文化啟蒙的「台灣文化協會」,是創會的學生會員。時常批評時政的言論,在1922年的學潮事件中,被學校藉故退學。 1925年文化協會成立「活動寫真班」(又稱「美台團」),林秋梧應邀擔任美台團電影巡迴放映隊的辯士,能言善道的他把握機會,置入行銷民主思想、台灣意識。 1927年,對佛學素有研究的他,步入禪門致力佛教改革,透過宗教運動,再度回到社會運動的道路。反迷信、反普渡、提倡女權,認為真正的「菩薩行」就是現實的台灣,而非偏重來世的淨土。 「願同弱少鬥強權」,他濟弱扶傾的性格、勇敢的抗爭精神,啟蒙台灣人自知、自覺、自主性,是真正的大愛修行者。 填補台灣哲學史上空白的《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台灣哲學》書籍,點出研究林秋梧這位早期哲學家「跨時空的哲學意義」,在於:「近百年前,林秋梧透過馬克思理論批判當時佛教向資本階級靠攏,對照今日台灣佛教團體財閥化,依舊適用」。 [2] 林秋梧(證峰)僧服肖像。圖片提供:李筱峰
林秋梧一首〈贈青年僧伽〉的詩「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最能代表他的入世精神:一心從事宗教改革和社會批判。 [3]
如果林秋梧的史料沒有被挖掘,後輩不會知道在「大正民主時期」台灣人的思想蓬勃發展,許多台灣哲學家們在此時期養成,也不會知道前人的志事與精神。
林秋梧英年早逝,資料早已塵封在“舊紙堆”裡面,現在佛教界留意他的生平事蹟,學術界研究他的「一佛」思想、左翼思想、歷史唯物論詮釋佛理、解放運動等,關鍵就在於有人把史料發掘出來,第一位發現者就是李筱峰。史料如果沒有被挖出來,就沒有後續的研究。 林秋梧先生著《佛說堅固女講話》,一名佛教的婦女觀。圖片提供:李筱峰
後來新史料陸續出現,李筱峰「站在史學研究的立場,提供更新、更周詳的成果,以便讓其他領域(尤其是哲學、宗教)的研究者能作進一步的參考」, [4]他增補擴充到原資料中,寫成《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也成為他副教授的升等論文(1991年)。[5]
說來巧合,身為外甥孫的李筱峰,竟與舅公林秋梧有許多相似之處: 1. 富正義感、同情弱勢者。 2. 博學涉獵書籍、具獨特見解。 3. 書籍、雜物多,但擺放整齊,亂中有序。 4. 林秋梧在北師學潮後,1922年被退學;李筱峰在政大寫文章諷刺學校,1974被退學。 5. 林秋梧以入世精神,從事宗教改革和社會批判;李筱峰自比烏鴉般啼叫的知識份子,做懇切的政論與歷史論述。 年紀相差近半世紀的兩人,同樣被學校的退學,讓他們邁向不同的道路與命運,「從此走上了更曲折但富挑戰的人生旅程」 。[6]
參考資料
[1]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追思手冊】大愛修行革命僧-林秋梧(證峰法師)追思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8087&Itemid=57(2018/7/4點閱)。 [2]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活動預告】06/09 大愛修行革命僧-林秋梧(證峰法師)追思會,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7971&Itemid=57(2018/6/29點閱)。 [3]李筱峰,〈開元寺的夙昔典型〉,《自由時報》,2005/8/9,A15版。 [4]李筱峰,《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北市:望春風,2004),頁15。 [5]李筱峰的教授升等論文為《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1996年。 [6]李筱峰,《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北市:望春風,2004),頁54。
(未完待續,本文原載2018/8/5《讀報》)
延伸閱讀: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1):老師說胡適是壞人?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2):改變思想比拔牙痛苦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3):成為自由主義者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4):讀歷史打開新視野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5):家族史串成台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