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台灣問題』的最終決定者,不是外人,而是台灣人本身!」為此,史明自1993年返台定居後,決定開著宣傳車在路上遊街,黃色車身兩邊寫著斗大的「台灣獨立」,頂頭「消滅外來殖民體制」,後繼以「勞苦大眾出頭天」,如此年復一年,全台灣走透透。直到2009年,因積勞成疾,在日本大病一場,史明意識到自己年事已高,需加速把自己一生經歷與見聞寫下,傳承給獨立運動的後繼者,於是,多達50萬字的《史明回憶錄》於去年初版。
- 林文德為史明所作半身雕塑。
- 王泰澤為史明作的木雕(前)以及武者小路實篤所贈的墨寶(右)。
- 「台灣獨立」是史明的歷史使命。
- 與楊緒東(右1)、張炎憲(左1)在台灣聖山一起走人權鐵橋。 (翻攝自史明照片)
- 史明11月9日過100歲生日,推動台灣獨立建國不曾間斷。
- 《史明回憶錄》去年1月初版,今年11月再出限量珍藏版。 (記者宋志雄攝)
- 台灣最終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走過台灣一百年 史明回憶錄再版
1918年11月9日出生,史明於這個月過百歲生日,海內外數十個團體為他舉辦「獨立台灣,百年堅持:史明歐吉桑生日分享會」,而史明與台灣人分享的,則是《史明回憶錄》於本月再版。誠如黃界清教授於序文所言,「這本《史明回憶錄》是史明奮鬥一生的思想精華與智慧結晶,是要傳承給台灣後代子孫的精神遺產。」「我這本回憶錄自二十世紀末葉開始下筆,寫寫停停,數度易稿,始終不滿意。最終我才發覺,需先整理思想的脈絡,才能深入精髓,寫出我想要紀錄的自己的一生。這期間,我除了寫作回憶錄,也不斷在各地演講,開講習會,並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史明於內文敘明撰寫回憶錄的過程表示,「這些活動除了是我最重視的大眾啟蒙工作外,也是我寫作回憶錄的助力。」史明藉此釐清思想脈絡,並透過與聽眾的互動,了解如何讓年輕人更理解他的論點。
歷時20年,完成50萬餘字,書中收錄近千張寫真。除了史明為台灣獨立所實踐的革命人生,透過回憶錄更清楚詳釋了史明的思想體系,包括他對中國共產黨的一手觀察,以及關於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等理論,甚至透過自己的百年歲月回顧,給予《台灣人四百年史》更完整的史觀。
跨越歷史、哲學、政治與文學
「史明不只是革命家,同時也是歷史家,當歷史家史明為革命家史明書寫回憶錄時,記錄的絕不只是史明個人的革命生涯,更涵蓋了史明奮鬥期間的那個大時代的歷史經緯與思想潮流。」《史明回憶錄》編輯周俊男指出,史明在回憶錄中隱約歸納出影響自己一生的三大因素,首先是史明的外嬤培育他擇善固執的性格,也灌輸豐富的台灣史知識,讓他不把中國當祖國看待。其次是1930年代就讀的早稻田大學,讓自小受父執輩感染而意識到自己是被殖民者的史明,大量吸收到西方思想,進而接觸到主張推翻剝削體制、恢復人性的馬克思主義,燃起革命的憧憬。最後就是1940年代的中國共產黨,透過8年的中共經驗(1942~49),摸索出地下工作及日後從事獨立運動的工作方式。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史明回憶錄》有別於一般口述史與紀錄片單純陳述故事的特質,史明於書中適時將自己各時期相關著作、新聞或學者對他的報導與研究並陳於書中,產生一種彼此互文、辯證的效果,也藉此回顧與反省,有書評者認為,這是一本跨越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的著作。實際上,撫讀全書,在第23章「返台後的啟蒙工作」之前,大約是史明自述平生各個重要歷程,非但沒有政治的沉重激越,夾雜於文中的很多台灣話音譯,曖曖內含光的溫暖絮語,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疊,卻擁有極優美的文學性,有吸引閱讀者持續翻閱的能量,想必與史明家學以及留日時期遍覽經典文學名著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