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大地新聞報導 |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
2017-10-26 | |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時間: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地點:228國家紀念館 文化部長鄭麗君應邀做「多元、傳承與開創–談台灣國家文化」專題演講;從「台灣文化協會」談起。96年前日治時期,由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所發起第一個本土文化啟蒙、自覺運動,成立文協。透過教育(學校、幼兒、補習)、美術、戲劇、電影、報紙等,創造台灣的文明,涉及新思潮、思想、科學,建立屬於台灣的、世界的台灣,期貢獻世界。具有現代公民意涵,有強大自信與主體性,從文化誕生台灣精神。 戰後台灣的鄉土文學運動、民謠採集、傳統戲曲、文化保存運動、美術創作、台灣主體史觀.......,文化一波波由下而上推動民主化,轉變政治。文化是改變的力量、向前進的生命力,改變心靈、生活、社會、政治。 「文化民主化」是政策核心理念。人人成為文化公民,都有文化公民權,都可創作,追求自由、多元、文化平權。每個人都有權接受文化教育,有母語語言權,擁有文化資產保存權。政府應打造公共環境支持人民由下而上的自主文化發展。 扎根歷史非常重要,是一切的出發點。重建藝術史(已納前瞻建設特別預算),才不致知道雷諾瓦卻不知李梅樹,知梵谷不識楊三郎,知高更但沒聽過廖繼春,知米勒畫農民,不知洪瑞麟畫礦工。還有郭芝苑、蕭泰然及1937年柏林奧運音樂賽第一名江文也。 扎根教育。族群語言復振,國家語言發展法已送行政院(原民語言發展法已三讀通過),立法保障族群語言國家語言傳播權。行政院賴院長於院會指示速辦台語頻道,明年籌備預算已編列。 發展地方文化生活圈, 提升地方軟體營運能量,在地扎根。扁執政時規劃的文化建設,過去八年來未完成甚至停擺,現在陸續完工。重視博物館、文化館的營運,有豐沛的文化生活環境才能文化扎根內心。 提升原生文化內容產製。如:《返校》(將出電影版)、《通靈少女》、小說《花開時節》,有後解嚴世代的視野,將台灣故事帶到世界。 大眾關心的轉型正義,於文化部將成立台灣人權博物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現今法律仍荒謬的明訂台灣要追思蔣中正。將開大門走大路展開社會對話計畫: 1.資訊平台上網,連結人權受害的歷史資訊、心聲、影像上網。放下政黨歧見,讓大眾謙卑的面對過去的受害歷史。 2.辦審議式民主論壇深入思辯為何與如何轉型正義。討論的過程也是人權教育。 3. 結合藝術家策展帶領公眾參與思辨中正紀念堂轉型,帶出全新的視野,真正走出戒嚴,追求民主深化的生活。 台藝大楊其文教授呼應文化部長的演講,說文化政策要教育配合,很多須教育部來做。臺灣的多元不只種族還包括生態。 北社社長李川信提到語言裡的台灣被殖民症候,如談話中、廣告裡的「我們中國人、全省」,政府機關亦同,其實政府可以調整民眾認知。會認為台灣沒能人,是我們的意識裡沒這圖像。台灣人忽視文化,建立主體性才有自我、自信與是非。呼應李敏勇;文化根基不穩,本土政權才不穩固。傳統戲劇取材中國歷史,應創新。台灣文化日可延伸為文化週、文化月。 轉型正義無國家定調很困難,如韓國光州事件,政府定罪全斗煥、盧泰愚。德國轉型正義也是國家定調。228、白色恐怖也要國家清楚定調。 為何中國昔日批孔揚秦,如今推廣孔子學院?因為儒家思想可教育人民為順民,中國人如是說。取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文化重建更有空間,阻力降至最低。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台灣文化日」系列活動(二)—台灣文化的重新定位與再出發(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