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預防下一起無差別殺人,台灣需要做的事

「大家都要反省,大家都是結構內的一份子。如果沒有做什麼措施,可以預期未來類似案件還是會再發生。」

文/黃筱珮、楊惠君 2016-04-01 11:17
 
「希望社會不要再出現這樣的人!」慘遭殺害的劉小妹母親,淌著淚、忍著慟的告白,重擊著每一個台灣人的心。
為什麼社會出現如此恐佈冷血的人,能傷害無怨無仇的無辜孩童?也在每一個人心裡形成恐懼與疑惑。從歐美的校園槍擊、日本的無差別殺人到台灣的捷運砍人和街頭殺童,「無由來的恨意」似乎潛藏在社會的角落,瞬間就能掠奪我們尋常的幸福。
恨意從哪而來?如何不再讓這樣的人出現?把矛頭對準精神病患,把這些人關進醫院,就能「消滅」所有恐佈份子,保障全體的安全嗎?很遺憾,這個考驗著台灣、也考驗著全球已開發國家的難題,在在顯示:它的恨意不是單一來源、它由整個社會的資源分配、公平正義、家庭結構、教育體系、人際關係全面蘊釀擴散而來….。
是的,無差別殺人魔,不是一種精神病,它沒有特效藥。
預防一:減少社會底層的被剝奪感
「所有的壞人都是好人變成的」如同電影《無間道》裡的這句典經台詞,捷運案的鄭捷、殺女童案的王嫌,他們會變成無差別的殺人魔,都有一段自身與環境交互影響的過程。
台大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指出,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並不完美,人類本身就有缺陷、但社會也有缺陷,有些先天生物特質上容易經由環境的不公誘發出偏差與激憤,包括校園裡存在的不適任教師,造成一些邊緣的孩子,從小就被排擠;進入社會後,底層勞工未被政府妥善照顧等等被剝奪感。再更擴大來看,精神醫療的資源又不足夠去照顧每一個人格、情緒或精神有狀況的人。環環相扣,造就了公平正義失衡,誘發這些人格特殊者的偏激。
以專業名詞來形容,這些人即會演變成「反社會人格」,對社會規範不滿,以犯罪衝撞體制。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顧問醫師、輔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吳文正說,這些人,或許小時候罹患「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在班上看起來比較容易有違規行為,不受同學及師長的歡迎,於是漸漸由人際關係中被孤立,但社會對他們的需求也不了解。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詹仁輝觀察以台灣最近幾起隨機殺人的事件來看,嫌犯明顯的有幾個特徵,例如長期失業、家庭支持度不好、自尊心低落、生活空虛染上毒品,又因為使用毒品加重精神症狀,才變成惡性循環。
詹仁輝說,要看一個人是否有人格障礙,可以從「情緒穩定度」、「人際關係」和「衝動性」去看。有人格障礙者,情緒起伏大、個性衝動,動不動就要罵人打人、欺侮弱小,不遵守社會規範、不管別人想法,破壞公物、人際關係多半不好。而且人格障礙者對事情的反應有時候會異於常人,「例如聽到難過的事反而冷笑,聽聞悲傷的事沒有表情反而顯得開心,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預防二:加強18歲以下孩子的校園輔導
教育,往往是出錯的第一步,也是彌補的第一步。
詹仁輝表示,人格的養成在18歲之前是重要關鍵,18歲之後大致定型,較難再改變。「當高中或大學發現有人格問題的學生,學校輔導室就要先介入,看能不能扭轉一些偏差的想法和行為。」
吳文正進一步解釋,反社會人格者有一種傾向,中年之後,可能因為體質變化、社會歷練等因素,對體制規範的衝撞狀況會減緩,反社會人格會降低。這更凸顯了,若能在這些人青少年之前就積極介入處理、多給予諮商,增加一些預防犯罪的「保護因子」,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度過中年後,他們制造犯罪和危害的風險可能會降低。
詹仁輝說,人格疾患也可以藉由行為和心理治療加以改變,也可以用藥物輔助,控制焦慮憂鬱和衝動性,不過「人格很難完全改變」,在人格養成之前好好防範才是王道。
預防三:增加鄰里間的關懷與連結
詹仁輝說,學校和家庭是第一線,當出社會之後,家人或同事朋友要注意,當判斷這個人情緒異常、個性衝動、行為暴力乖張,務必協助就醫,請精神科醫師給予專業治療。若個案未進入醫療體系,即便真的有人格問題或精神疾病,衛生單位和社政單位也無從掌握、不可能主動訪查,沒有著力點,要進入醫體體系,確定有精神病症才會向上通報。
「體系都在,只是要加強聯繫。」詹仁輝說,以砍殺女童的王嫌來說,為何家人和里長鄰居都沒有通報?大家都覺得他看起來怪怪的,卻都沒有通報,社政單位也不知道,如果早點知道帶他去治療,或許也能遏阻悲劇。
預防維持人與人之間愛的溫度
吳文正說,發生驚悚的隨機殺人,往往讓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不信任感,大家對出現異狀或有需要幫助的人,不敢再伸援。但是,如果因此造成人際間更加的疏離,恐怕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吳文正呼籲,「台灣千萬不要因此失去最美麗的人情,因為唯有愛與關懷,才能讓恐慌不再蔓延。」
現代社會忙碌,家長多半是雙薪家庭,小孩又忙著補習,家長缺乏關注、易忽略小孩在想什麼,就像犯下北捷殺人案的鄭捷,他的父母也不了解他在想什麼。加上電子產品盛行,很多家長回家也在玩電腦、滑手機,造成與人孩的疏離更大。
詹仁輝也認為,早期人格受先天基因、家庭環境和學校成長的人際關係等多重面向影響,其中家庭和學校教育是根本,要養成正向善良的人格,建議多多推廣生命教育和愛的教育,讓學生學習尊重別人、尊重生命、愛護動物,比較不容易有暴力傾向。
詹仁輝說,要解決問題不只從精神醫療體系下手,還有經濟、社會、教育和法律等,例如減少失業率、針對這類人是否採用嚴刑峻法等,不能靠單一系統解決,而要視為複雜的社會問題。「大家都要反省,大家都是結構內的一份子。如果沒有做什麼措施,可以預期未來類似案件還是會再發生。」
誠如堅忍理智的劉小妹母親悼念愛女的那句話:
我真的很希望能喚回些什麼,喚回些愛,喚回些什麼,讓她值得!
 
引用網址如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