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人權救援先鋒──梅心怡(Lynn Miles)的故事(6)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6-02-22

彌足珍貴的梅心怡人權救援史料
碩士論文以研究梅心怡從事人權工作史料的研究生沈亮歸納,1970年代是梅心怡救援台灣政治犯最活躍的時期,因之留下的各類書信往來與各組織通訊、報告等,是最重要的史料。又以1975年為分期,這年之後梅心怡漸漸累積人權救援工作的名聲,合作範圍也擴展,他在1975年成立「台灣人權擁護國際委員會」,台灣相關的資料不但大增,書信往來的保存更加完善,可以完整觀察救援網絡工作的進行。

加上1975年蔣經國為追念蔣介石過世,指示於7月14日(蔣介石過世百日)辦理全國性的減刑,隨之發生因減刑特赦的第一起政治案件「白雅燦案」;年底《台灣政論》遭停刊;1976年底蔣經國慶祝行憲29週年致詞首度承認台灣有254名叛亂犯,但否認違反人權(此事梅心怡認為把「叛亂犯」解碼,就等同於國際特赦組織的「良心犯」),等等的消息傳出,梅心怡的台灣消息管道普遍受到國際記者媒體重視。與國際媒體合作,即是梅心怡工作方式之一。有些記者甚至成為梅心怡工作網絡中的一員,願意擔任信差的角色,協助梅心怡攜帶資料或救援物資進入台灣,記者也因而面臨被列為黑名單的危機。

1977年梅心怡在美國旅行,由當地台灣人團體安排行程,請他講述台灣人權問題,由於他參與救援工作,自然就化身為此方面的權威與專家,為不便出面曝光的人發聲。

沈亮的研究發現,1980年代區間應以1984年為分期。1979年美麗島事件,主要的資訊來源艾琳達遭驅逐出境,在台灣的外籍人士不敢有所動作,美麗島大審採取公開審判的方式,人權組織和媒體記者可以直接來台灣進行調查與採訪,吸引更多組織進而關心台灣的人權,不需要經過梅心怡的管道。通訊工具多元化,從傳統信件變成傳真、敢用電話通訊,加以海外台灣人力量增強、梅心怡本身的家庭因素,使他在救援工作的活動也跟著改變。1984年梅心怡回到美國,改以幫助台灣人在美國召開巡迴記者會或翻譯等事。

一路人權工作的點滴資料,梅心怡妥善保存著,他最關切台灣,與台灣相關的資料也最豐富。這些難得的珍貴史料,在2001年送抵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收藏,現已出版的《梅心怡 Lynn Miles 人權相關書信集》系列有三冊。第一冊「台灣民主運動人士篇」在2008年底出版,以台灣人與梅心怡往返書信為主,內容包括影像紀錄、書信往來、附錄。第二冊「跨國人權救援的開端(1968-1974)」在2009年底出版,以梅心怡書信整理彙編而成,以個案為分類項目,對象有:陳玉璽、柏楊、謝聰敏、魏廷朝、李敖。第三冊「國際救援力量的成長(1975-1978)」在2010年底出版,依梅心怡保留的書信資料,區分為六個政治項目,減刑特赦、《台灣政論》遭查禁副編輯黃華被捕、謝聰敏二次入獄醫療計劃、陳明忠與人權聽證會、《選舉萬歲》遭查禁、逮捕陳菊。

這三冊書信集,都是以手稿的型式出版,信件往來使用的文字有英、日、華文。第二集與第三集不同於第一集之處,即是「譯文」,除了原稿的呈現,英、日文的信件會翻譯成華文,方便閱讀;另外對於不同的個案有更詳盡的解說,讓讀者對案件背景先有基本瞭解,閱讀信件能更快速進入狀況。從信件的解碼、備註、判讀、譯文等,能看出主編所下的苦心,因之戒嚴時期難得的人權檔案,得以問世。

(第四冊「海外的呼應(1978-1981)」已編輯完成,原預計於2011年11月出版,後因經費問題,至今尚未出版。)

除此之外,梅心怡保存的人權工作檔案,還包含自由人權奮鬥之士雷震的回憶錄手稿《我的母親續篇》,文稿於1978年經梅心怡謹慎的接洽之後,交由香港的《七十年代》出版。這批梅心怡保存的手稿,於2009年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整理以手稿型式出版《我的母親續篇:雷震回憶錄》(內容為雷震對雷案的看法,及對蔣家統治的徹底批判。取名《我的母親》,有雷震向在天之靈的母親報告,證明自己清白之意),選在雷震逝世30週年之際出版,目的在比較國民黨政府前後政策的矛盾,雷震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精神,與追求社會正義、維護國家尊嚴的意義。

雷震的女兒雷美琳回憶,在恐怖的氣氛之下,雷震為防止手稿再次被蔣家沒收,將稿子隱密的分藏在床下舊報紙中、衣櫃、衣服堆裡,後經母親向筠託友人送到海外,經英、美、日等國際人權工作者接續傳遞,輾轉被梅心怡保存,可以想像高壓統治下的風聲鶴唳。

張炎憲教授認為,這些往來書信,是對國民黨迫害人權的控訴,記載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的恐怖、救援過程的艱辛;唯有瞭解當時的黑暗與恐怖,才能體會梅心怡等人工作者的正義感和道德勇氣。
(未完待續,撰於2015/7/10,2016/1/1/增補)
 
引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