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馬習會 馬是大贏家 可能限縮未來總統框架

文/張國城 2015-11-04 20:36
 
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總統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無論如何,馬都是這次會面的大贏家。
首先這是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會面,意義可直比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和蔣介石進行「雙十會談」,如今已相隔70年。歷任總統沒有人能在在任時期就和中國最高領導人見面,馬總統的歷史定位和光環已然確定。甚至仿效金大中和金正日的例子,問鼎諾貝爾和平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是2016年選後,無論選戰結果如何,馬總統的藍營共主地位已經不可動搖。若朱主席逆轉獲勝,勢必一部分功勞會歸於馬總統的驚天一會;如果朱落敗但輸的有限,但比目前民調差距為小,則邏輯相同,馬依然可以居功;若朱落敗且慘敗,恐怕難以保有主席位置,屆時國民黨內誰是地位最崇隆、選戰紀錄最輝煌、又最被對岸所禮遇,答案不問可知;任何人都絕無法和馬相比。
第三是這次中方同意在國際場合進行,滿足馬不被矮化的要求,也不會因為馬的總統身分而不予會面,在在滿足了馬長年以來「對等、尊嚴」的說法。且得到中國同意不簽協議不發表聲明,在馬聲望不高,任期又只剩下幾個月的情況下,可以說是中方送給馬的一份大禮。這份大禮顯然可以給所有政治人物一項示範:那就是任內作了甚麼,中方都有一本帳,不會虧待你。這對於明年選後必然出現的一批解甲歸田的政務官,是很明確的訊號。連戰先生2005年以在野黨主席身分和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會面,之後累積的政治資本吃著不盡。馬還是現任總統,政治資本和之後能具備的影響力豈是僅擔任過副總統的連氏可以比擬?至少能經常前往從事高峰會談是無庸置疑的事。
第四是美國對「馬習會」已經表達贊賞和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蔡主席訪美的成果,至少也是分庭抗禮各擅勝場;也展現國民黨對兩岸關係的管理能力。同時美方表達贊賞的態度,等於相當程度上鎖住民進黨的發言和行動空間,因為民進黨不至於在此時此刻對美方讚賞的事直接唱反調,以免對選情節外生枝。
雖然馬總統宣示不簽協議不發聲明,但是「他會面時說甚麼」「事後發表甚麼」「轉述對方說甚麼」及「中方轉述馬說甚麼」四大發言,仍然攸關台灣的安全和利益。筆者判斷,可能有幾項重點會在不同程度上被觸及:
一是「九二共識」。這點雙方領導人多年來多次重申,再次出口應不意外。但在這樣的場合,等於是台灣經民主程序由民意產生的領導人和中方再次確認,這種對「現狀」的定錨效應無可估計,甚至會產生「共表一中」的新詮釋。若美國再對會談結果表達包裹式的肯定,則無異背書九二共識。
二是聯合表達紀念抗戰之意。依據中華民國史觀,抗日戰爭勝利是台灣回歸中國的直接原因和法理依據。因此馬習共同紀念抗戰勝利,外界難以非議馬有任何不當,但確有定位台澎法理主權地位的重大意涵在,同時也暗示在東亞權力格局中台灣的選邊。
三是南海問題。中華民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乎全同。都是立足於歷史,也都有「九段線」的說法。中華民國目前領有太平島,若在此場合對此有所提及,對於目前在此一區域面對美國壓力的中國,有助拳的作用。
四是和平倡議。馬總統先後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和「南海和平倡議」,其實倡議和協議僅差一個字,沒有倡議何來協議?馬在本次完成歷史性的會談後,不代表在明年5月前沒有機會再會(因為顯然他的任期、民意支持度和總統身分不是會談的障礙),屆時「和平協議」或有可能正式登場。
對於台灣而言,馬習會的影響,及利弊得失可能在於:
一、對未來領導人創造框架;馬習會的內容可能成為約束未來領導人的框架,以後領導人若從此框架上後退,則中方可能以不再會談作為壓迫的籌碼,這時責任很可能就落在台灣這方。
二、海基海協兩會談判的模式可能已經達成歷史使命而逐漸謝幕。在陸委會主委已經可以和國台辦主任直接會談之後,白手套似已無存在必要。如今連最高領導人都可以會面,爾後各項協定必將完全超越「事務性協商」的範疇,可能有領導人直接簽署的場面出現。因此未來新政府新總統應當壯大、精鍊談判團隊,以因應未來由總統直接會面甚至談判的需要。
三、關於「現狀」,不能任由習馬二人空白定義。至少應有最低要求,且具操作性的指標,否則新任總統將盡失主動權,若現狀明顯難以接受,也能有運用政策降低傷害的空間,不至面臨「被迫違反承諾」的困局。
 
引用網址如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