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校園與社會的教育家林茂生

--轉載自民報文化雜誌第五期〈台南人府城情〉

文/陳孟絹 2015-03-01 11:00
 
台灣人第一位文學士
林茂生,1887年生,台南人,是基督教會長老林燕臣的長男。自幼受父親與外祖父漢學薰陶,嗜好書法。1899年進入長老教中學(今長榮高中)求學,由於成績優異,受教會保送赴日本讀書,先在京都同志社中學當四年生,一年後,再考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的文科,接著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主修東方哲學,期間與台灣留學生成立「高砂青年會」,在東京推動民族運動,林茂生被推為首任會長。學費獲教會資助,因表現優秀又獲獎學金,於1916畢業,成為第一位獲得文學士的台灣人。
貢獻於文化與教育
林茂生返台後在母校長榮中學(長老教中學於1914年改名)擔任教職人員,同時於只有兩名台灣教員的台南商業專門學校任教,受到薪資與日本人不同等的歧視待遇。1924年在兼任長老教會中學理事長時,為反抗日本政府的殖民政策,實現台灣人能在自由環境接受新式教育的理念,以小額募款的方式奔走募集10萬元基金,保送優秀教員赴日以達私校教員需2/3擁有中學教員執照的規定。1932年為抗議學校師生被要求參拜神社,林茂生辭去理事長職務。
他於1923年在「台灣文化協會」以文化啟蒙為宗旨的講習會,講習西洋史,1924年在「夏季學校」講授哲學、論理哲學、西洋文明史等課程。
台灣人第一位哲學博士
1927年林茂生接受台灣總督府的公費留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隔年繼續攻讀博士,1929年以博士論文《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教育:歷史發展和文化問題的分析研究》,檢討日本同化政策的缺失,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是台灣人獲文科博士第一人。回台後,依舊擔任教職,1931-1942年於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任教。林茂生於哥大深造的舉債,好不容易於1946年償還完畢,1947年的農曆年,他以輕鬆的口氣對家人說「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第一個沒有負債的新年」,可惜不久後,他就於228事件中蒙難。
從喜迎「祖國」到幾乎絕望
二戰後對於新政府的來臨,林茂生抱持著樂觀的看法。1945年底,被聘為台大教授兼校務委員與接收委員的職務,在等待文學院長到任的空窗期,林茂生是有實權但無頭銜的代理院長。1946下半年《民報》刊出〈對台灣大學的期待〉社論,期待台大能教授與研究台灣的歷史、文化等課題,相信也是林茂生的內心話。
創刊於1945年10月的《民報》,是由日治時期活躍於台灣的民族與社會運動者合辦,由林茂生擔任社長,這份為台灣人民喉舌的報紙,發揮民間輿論的力量,針對政治、經濟民生、社會等議題,有忠實的反映與鍼砭。據林茂生的次子林宗義揣測,父親主要的受難原因:一是因為辦《民報》得罪陳儀,二是陳儀認為他是台灣人的領導者,又不肯與他勾結,才招惹來殺身之禍。
在228發生的前夕,林茂生私下對林宗義感嘆「台灣少了一個李承晚」這樣帶領韓國走上獨立建國之路的人物,可見林茂生在國民政府執政下心境的轉變。
228事件後遭逮捕、羅織罪名
228事件爆發後,林茂生曾在「228事件處理委員會」發表凡事公平處理的簡短意見,之後,大瀨貴光教授曾警告他勿輕忽中國人的軍事武力與恐怖,但林茂生認為「他們知道我林茂生並沒有做什麼,能對我怎麼呢?」而拒逃。3月11日,他在家中被持槍人員以「陳長官請你去說話」為由,帶走後從此消失。
陳儀在3月13日呈報給蔣介石的「辦理人犯姓名調查表」,林茂生被指控的罪跡有三點:「一、陰謀叛亂首要,鼓動該校學生暴亂;二、強力接收國立台灣大學;三、接近美國領事館,企圖由國際干涉,妄想台灣獨立。」這些,都是找不到具體證據的羅織罪名,藉以整肅罷了。
教育是台灣前途光明的唯一希望
228事件爆發之時,林宗義已27歲,對於父親的消逝點滴在心頭,他在1991年《自立晚報》的訪問中,面對父親在228事件中被捕遭殺害之事,透露不願追究責任的想法,只盼228的陰影儘快結束,台灣的人權與民主得到成長。顯示一位長老教會基督徒,倚靠信仰穿越困頓環境的堅毅性格。
「教育是台灣前途光明的唯一希望」是林茂生一生的期待,他施教的場所不只在校園也在社會,辦報更是盼望對社會產生教育的功能,以報業引領台灣人民看清時事。這樣一位時代菁英的消失,不只是家屬的損失,更是台灣社會無法彌補的憾事。傳播他們可取的事蹟,就是戳破獨裁者欲蓋彌彰謊言的利器。(本文轉載自3月出刊《民報文化雜誌》第五期
 
1929年11月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的林茂生。(李筱峰提供)
 
 
 
  引用民報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