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柯文哲:台大7D病房 專醫沒人「撿」的病人



每天,各科醫師都會來急診室「撿」病人。沒人撿的病人誰看? 台大醫院的「七D病房」,正掀起一場新的醫療改革,確保難治的病人也有高品質的照顧。
  • 2012-05-29 天下雜誌 498期    文/黃惠鈴
星期六深夜,已是主任級權威醫師的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還在七樓的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供醫師值班休息的小床,半睡半醒地待命著。
不時,他會被護理人員叫起,緊急處置某一床突然喘不過氣、呼吸衰竭的病人;或,某一床的病人的藥物劑量不夠,得重新調整用藥……。
一夜下來,五十二歲的柯文哲只開玩笑地抱怨,「床怎麼那麼硬,睡得腰痠背痛!」
距離他上一段較頻繁地在醫院值班、夜晚睡醫院的日子,已隔了十年。
柯文哲重值夜班,是為了台大正在推動的一個醫界新創舉:發展駐院主治醫師制度。
台大醫護人員口中的「七D病房」,就是由主治醫師駐院照料的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亞洲目前只有台大和新加坡總醫院(新加坡國家級教學醫學中心)採用這個制度。
最近一個多月,醫護人員頻頻上街,抗議他們的工時太長,工作過勞。
見證一個社會的荒謬
以住院醫師為例,美國規定每週工作時數上限,是八十個小時,台灣部份醫師組成的「醫勞盟」則統計,台灣大多數住院醫師每週工作高達一百至一百二十個小時。
駐院主治醫師制度,就是試圖解決住院醫師工時過長,住院醫師短缺、病患乏人照料的問題。
七D病房自二○○九年開始試辦,由最初的三位主治醫師,發展到目前已有六位主治醫師,最年長的四十歲,最年輕的三十二歲。他們都是內科醫師,其中,兩位是腎臟專科、三位是胸腔內科、一位感染科醫師。
這間病房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的住院病人,都由這群完成專科訓練的主治醫師,偕同護理人員來照顧。從今年四月起,每位主治醫師也要輪值夜班。
提及整合醫療照護病房創立的緣由,一向以敢言敢行,被封為「柯大砲」的柯文哲話語犀利,「(這個病房)見證了一個社會的荒謬!」
他指出,病人到台大醫院急診處,各科病房會來「撿」有需要住院的病人。各科都不想收的病人,就讓他留在急診。有的病人一留就是二十八天,自己受不了,自行轉院;有的竟死在急診。為了改善塞爆急診亂象,台大因此設立了這個病房,作為急診的後送病房。
據台大統計,二○○九年七、八月,在台大急診待三天以上的病患,超過二百五十人。七D病房當年九月試辦,在急診待超過三天的人數,馬上降到一百五十人左右。
另一個荒謬是,這個病房也反映出台灣分科過度,目前住院醫師九五%是次專科,結果落得不會看普通疾病的窘境。
奇美醫院副院長、身兼急診醫學部主任的林宏榮,前一陣子參觀台大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他感嘆,急診醫師最常碰到要將哪個病人送到哪間病房,怎麼送都不對,動輒得咎的處境,還常遭其他專科的病房人員冷言冷語,怪他們收錯病人。
解決醫師分科過度問題
事實上,因為現在需住院的病人大多年紀偏長,多重疾病纏身,不容易診治照護。偏偏台灣的醫師次專科太嚴重,各科醫師會的領域相對顯得狹隘,只想挑單一疾病的病人。醫師的養成訓練,已跟不上病人的需求。
但偏偏制度上的設計,又是將照顧住院病人的責任,交給較資淺的住院醫師。
「資深的主治去看較輕微的門診病人,最嚴重的住院病人,反而交給資淺的住院醫師來看,本末倒置,」柯文哲批評。
在七D病房,照護病人的工作,是由主治醫師負責。病房主任林裕峰指出,病房的三十六床患者大都來自急診,少數來自加護病房,平均年齡高達七十一歲,而且絕大多數是癌症、或合併多重疾病的老人,更需要有經驗的醫師照護。
病房護理站的中央,放置一個醒目的電子看板,即時反映各床病人出入院狀況、以及主治醫師與護理人力值班狀況等,資訊透明。
同時病房也設計臨床警告系統,掌握病房內高危險群病人的重要生命跡象,讓醫療人員提早警覺,預先跟家屬解釋接下來可能的病情變化,也能及早規劃救治病人的決策。
七D病房曾有連續七個月沒有為病人緊急做心肺復甦術的紀錄(非預期CPR),顯見這套系統確實發揮了預警作用。
和其他病房「差很多」
為了增進醫病溝通,七D病房還試辦病房主治醫師每天一小時供病人家屬預約會談,詳盡解釋病情。
出院追蹤管理服務,則特別針對幾類慢性、急性疾病(例如,心衰竭、呼吸衰竭、急性中風等)的病人,由病房的個案管理師在病人出院後的第一、三、七、十四及第三十天,定期以電話追蹤訪問出院狀態。只要病人的某些關鍵數值變化過大,個案管理師即通知主治醫師,視情況安排病人回診。及早發現問題,降低病人的再住院率。
八十六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經常反覆感染的王老先生,這次已是第三度住進七D病房。他的兒子王建民,比較父親以往住其他病房的經驗,直說「差很多」。
王建民感受很深,以往父親病情出現變化,常常找不到主治醫師,一家人處在恐慌情緒。直到住進七D病房,每天不僅能見到主治醫師,及時了解父親狀況,且雙向溝通,非常流暢,「沒有照護的空窗期」。
駐院主治醫師制度雖然有優點,但能否持續發展,也面臨考驗。
七月,整合醫療照護病房將再擴增五十四床,要再招募九位主治醫師,但人員是否能到位,柯文哲也沒把握。
「台大各科主治醫師一下就招滿,就是這個病房整年在招,都還招不滿,最近招的一個,聽說要跑掉,」他語氣不無挫敗。
好制度但也好難維持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說得直白,駐院主治醫師制度雖然很好,但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誘因,讓這群不能看門診的主治醫師薪水不至於變少、以及如何提供更好的工作內容等誘因,否則他對這個制度「不是很樂觀。」
但情況也不一定那麼悲觀。
七D病房中,最資深的蔡宏斌醫師,原在南部一家私立醫院服務,月薪數十萬,目前的薪水只有過去的三分之一。
過去幾年,他在南部,見到有多重疾病的住院病人,得不到全人照護,又無法改變制度,覺得很挫折。加上他父親生前曾住在台大加護病房,受柯文哲帶領的葉克膜團隊照顧兩週。所以一聽到柯文哲要組織一個全新的病房戰鬥團隊,他幾乎沒有多想,就決定加入。
其他幾位同病房的主治醫師,薪水也大致比以往短少幾萬。但這群醫師都期許,自己是站在台灣一種全新的醫療型態浪頭上。
如果,這是一個有可能為現況解套的新制度,政府、醫界與民眾是不是應該思考,醫療資源要如何重新配置,才能讓新變革更有機會開花結果,也不讓年輕一代醫師的熱情被澆熄?
駐院醫學制度的由來
駐院醫學制度(Hospital Medicine)是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1996年提出的新名詞,駐院科醫師(Hospitalist)的主要工作,是專責照顧住院病人。
這個制度的背景是,九○年代,美國面臨外科醫師對住院病人的照護興趣缺缺,愈來愈多病人無法順利地找到專責的醫師;再者,住院病人的疾病嚴重度高,更不易照護,但醫師想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不願意夜晚留在醫院值班,加上保險公司考量醫療成本等因素,一些醫院開始試行駐院醫師制度。
試辦後,醫界、保險業者發現成效良好,不僅增加病房的使用效能,也能有效降低住院天數及醫療支出。
到了2000年,由於民眾對醫療品質的要求日益升高,醫師更無法兼顧門診與住院病人。加上要降低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師的工時,醫院需要有一批醫師填補人力缺口,全美有愈來愈多的醫院,需要招募駐院主治醫師。
據統計,到去年底,全美已有34,000位駐院主治醫師,人數已和美國的心臟科醫師人數相當,且美國目前約20~50%的住院病人是由駐院科醫師負責照護。
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制度推行效果良好,因此改善美國住院病人的醫療品質,包括平均住院天數、醫療支出、住院病人的三十日死亡率,三者都有顯著下降。(黃惠鈴整理)


引用天下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