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1949年7月13日「澎湖案」是「外省人的228」

1949年7月13日「澎湖案」是「外省人的228」
張敏之校長夫人回憶錄書影
張敏之夫人回憶錄書影
發生於1947年的「 228事件」,是朝野都已面對的歷史傷痕,而且,政府也在案發各地建有紀念碑或公園,藉此撫平當時罹難者遺屬長期所受的冤屈;但是被名作家王鼎鈞稱為「外 省人的228」、或者一般名為「山東娃娃兵事件」、「流亡學生冤案」、「澎湖案」,則係因為製造冤案假案的國民黨權貴子弟仍然當道之故,導致平反的時機一 再延宕,連立碑紀念也拖了六十年之久。
這件在1949年7月13日所爆發的「澎湖案」係因澎防部司令李振清與駐防馬公的39師師長韓鳳儀,為謀徵調流亡至澎湖的八千位煙台聯合中學學生「入伍」, 毫不顧及當時山東省主席秦德純所承諾之「十六歲以下繼續唸書、十七歲以上才考慮當兵」。
當天軍隊下令學生依照身高排列,凡合乎「扛槍支高度」者都必 須編入部隊,完全推翻流亡學生逃離山東時是想要繼續讀書的初衷;導致校長張敏之據理力爭,於是爆發血腥「鎮暴」場面,國軍不僅奉命向上台理論的學生以槍柄 擊退,甚且還將槍口朝向手無寸鐵的學生掃射,逼迫五千多名學生「束手無策」去參軍。
除了五千多人被迫「投筆從戎」外,剩餘的兩千四百餘位女生及未滿16歲的小個子,才得以倖免地繼續就讀「澎防部子弟學校」,後來再全部轉送安置在彰化員林實 驗中學讀書。這批流離失所、身不由己的山東「八千子弟」中,由於生逢亂世幸而大難不死,在各領域出人頭地者,在軍方計有曾任國防部副部長的王文燮、陸軍總 司令李楨林、海巡部司令王若愚等上將。據稱,前後計有一千兩百多人進入陸官24、25、26期「深造」,官拜將軍一族不下百人!!而沒有被「拉伕」般參軍 者,後來在學術界或官場頭角崢嶸者,計有台大校長並轉任國防部長的孫震、考試院秘書長王增才、中研院院士張玉法、政大校長歐陽勛、中經院院長于宗先、東吳 大學校長楊其銧、台大文學院長朱炎、警政署長顏世錫、盧毓鈞及營建署長潘禮門等人。
這些劫後餘生的山東流亡學生,如今仍有不少人對於「澎湖案」噤若寒蟬,因為,當時在澎防部抗命者的下場,除了兩百餘位被軍方押到離島桶盤嶼偵訊刑求40天, 有不少硬頸的學生變被套入麻袋丟至海裡,另有46人被押解到台北保安處審判,其中,王子彝、尹廣居兩位學生死於獄中。另有五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 樂’張世能、王光耀,以及43歲的校長張敏之、38歲之校長鄒鑑,總計7人被打成「匪諜」而槍斃!
當年報端還記載「台灣豈容奸匪潛匿,七匪諜伏法」、「保安部破獲匪兵運機構,黨羽百餘人均一網打盡」。
如許首樁大型的白色恐怖行動,直到2007年7月13日始由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決議,要求政府籌建國家紀念碑追悼而浮上檯面,「外省人的228」這才大白於世!
本文作者蔡漢勳,新聞工作者,曾任職於:日本 NIKKEI、PANA、台灣日報特派員、中國時報主筆、亞洲週刊特派員、NEWS 98「呷茶看報紙」新聞節目;攝影散見於AP、TIME。現主持 FM 97.3 綠色和平台灣文化電台「看破新聞」節目、兼任香港信報評論員。著有:《文化頑童‧李敖》、《保釣風雲實錄》、《今天的名人》、《尹案備忘錄》、《誰背叛了國家?》、《誰出賣了台灣?》、《誰動搖了國本?》、《誰破得了尹案?》、《誰遮掩了真相?》… 等書。
(本專欄內容係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引用網址 / 公視新聞網
 
 
 
相關影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