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社論〉以選票重懲挑動「藍綠對抗」的政客

2014-07-10
五個月後,台灣即將舉行「九合一」大選,雖然全屬地方層級選舉,但是由於具有二○一六總統大選的前哨戰、總統四年任期內的期中選舉意義,乃至全國選民對執政者的不信任投票性質,因此政治圈出現了若干怪異的徵候,從國安會秘書長高調視察情治單位,特偵組聲稱調查國家機密保護法案件,這些依法不該去、不該查的濫權行動,竟膽敢為之,似乎顯示執政當局陷入了高度的權力不安,因此不計一切手段與任何代價,要把選舉打回「藍綠對抗」格局。
所謂的「藍綠對抗」,就是只問立場,關係,不問是非,全局。藍綠的標籤,在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歷史中,起於民進黨首度政黨輪替的八年執政期間,顏色成為兩大黨各自編隊的區隔;在此之前,則是國民黨、黨外,國民黨內有主流、非主流的稱法,明顯是一黨獨大之局。但是在國民黨二度執政的近六年,公民團體的角色,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崛起,公民參與意願的增強,帶動了「不藍不綠」的板塊運動,特別是太陽花學運之後,世代的因素再加入,傳統的藍綠二分法,式微的現象更加顯著,其指涉的精確度大幅下降,愈來愈受到挑戰。
因此,如果前述的假設是對的,也就是執政者傾力要挑起藍綠對決,那麼他的動機就極易分析了。過去,由於國民黨長期執政,有所謂藍大於綠的光譜分布,但是二○○八年之後執政無能、治國無方、經濟無力,總統落到九趴的評價,換言之,不論顏色均感不滿。如果投票時選民是以施政良窳優劣為理性思考,國民黨肯定戰況艱困,故而當局企圖重新以藍綠進行召喚,一方面激發對綠營的惡感,一方面動員藍營歸隊,好打出不必為政務失敗負責的順手牌。
但是,我們看看這些自認是選舉魔術師的政客,他們所採取的手段,以及國家將為此付出的代價,已經重創了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法治基礎。以國安會要直接掌握六大情治單位「第一手資料」為例,這是歷任政府不會逾矩之事,唯獨馬政府破了慣例,其中高調為之者,金溥聰是第一例。國家安全會議簡稱國安會,首長是總統,幕僚長現在竟自認是首長。即使是國安局長到各情治單位,也僅是了解工作,今天國安會則公然宣稱金溥聰是視察業務。這些猖狂的行徑,包括前大法官楊仁壽、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業已分別就憲政、法律與實務,提出警告,然權力當局無動於衷,大家不必合理懷疑他直取情治系統第一手「情資」的目的是什麼嗎?
對照之下,特偵組更加不是單例。去年九月,前總長把特偵組為權力服務的工具性,闡釋得「淋漓盡致」。沒想到總算人事更迭後,照樣程序正義發生問題。最近特偵組發函給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等十餘名前官員,據稱是要調查總統府內公文佚失案。但是依法,特偵組的職權範圍只有三項:涉及總統、副總統、五院院長、部會首長或上將階級軍職人員之貪瀆案件。選務機關、政黨或候選人於總統、副總統或立法委員選舉時,涉嫌全國性舞弊事件或妨害選舉之案件。特殊重大貪瀆、經濟犯罪、危害社會秩序,經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指定之案件。此案,是二○一一年總統府主動發布的政治舊案,並非特偵組法定職掌,此時約詢的理由何在?

一名國家元首,如果六年來逕行政治獨裁,造成經濟衰敗,尚餘一年十個月任期,不但已經無心治國,企圖以藍綠分裂國家、模糊是非,甚至動用司法與情治打擊權力對手、政治異議,等於自行撕毀其對選民的誓詞契約,則全民洞悉其動機之不善,必須以選票加重懲罰,令其適得其反。


出處:自由時報/社論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9482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