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新新聞】學運震撼出中國三大困惑

2014年04月17日22:15

文/陳文勝

中國對台灣「割肉讓利」,目的就是「收買人心」。張志軍在博鰲論壇上完全不提「希望服貿早日通過」,因為服貿已經不是重點,關鍵是如何回到「大方向」。代表中方已經警覺,過去兩岸交流造福了「權貴財團」,忽略了廣大的「台灣同胞」,這是他們未來新的工作重點。

反服貿學運,在台灣爆發前所未見的抗爭;在中國,則引發前所未有的震撼。中國對台灣瞭解始終不足,這次,中國更加不瞭解台灣,「三大困惑」揮之不去。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博鰲論壇的立場表達,代表中國在強烈震撼之後,開始有不同思考。

搞清楚學運前,對台暫緩交流

從台灣學生占據立法院那天開始,中國對台系統除了震撼,也歷經了一場「思想激盪」。在「制式反應」之下,他們一開始認為這是「民進黨搞的」、「民進黨背後鼓動」、「台獨分子再一次藉機生事」、「刻意破壞兩岸和平發展」。

隨著學運情勢愈演愈烈,中國對台系統發現苗頭不對,認為台灣內部的「反中勢力」升高,在無法準確評估這場學運之前,北京國台辦緊急做了一個決定:「暫緩對台交流」,張志軍四月下旬訪台暫緩,官方的浙江團、河南團也喊停。北京政府似乎還搞不清楚台灣學運到底是怎麼回事,先停、看、聽。

北京政府檯面上刻意低調,檯面下卻是急得不得了。涉台系統透過各種管道,拚命想要掌握最新情況,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碰過這種場面,努力拼湊之下,還是一頭霧水。涉台人士指出,剛開始他們也不相信,這場學運跟民進黨無關,直到「多方訊息」顯示,還有來自綠營的「強烈解釋」,他們才開始搞清楚,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三三○上街頭,對岸也被嚇到

隨著學運時間拉長,北京政府也慢慢摸到了一點皮毛,瞭解學運未必直接與民進黨相關、瞭解台灣青年參與抗爭的理由與訴求、瞭解台灣社會對這場學運的反應。即便如此,北京政府對台灣這場史無前例的學運,還是有「三大不瞭解」:大陸的刻意「讓利」為何不被領情?學運為什麼獲得這麼多台灣民眾支持?馬政府為何這麼「不頂事」?

三月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去了一趟歐洲,大手筆下訂單,法、德等國紛紛高規格接待。習在歐洲拋出意願,歐盟趕緊表態,支持雙方盡速洽談「服務貿易」。中方人士解讀,中國還未對世界其他國家開放,就決定先把「高端服務業」開放給台灣,讓台灣比歐美更搶先一步,這是不折不扣的「讓利」。

在台灣反服貿的敏感時刻,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博鰲論壇上會見台灣特使蕭萬長,雙方刻意不碰、不提服貿。不過,李克強語意深重地說,中國會「先對台灣開放」、「開放幅度更大一些」,真的希望「台灣同胞」把握機遇。

對北京政府來說,現在全世界都想進軍中國,他們把機會優先給了台灣,按理「台灣同胞」應該是滿心歡喜,高興接受,怎麼反而出現這麼大一股反服貿勢力?完全難以理解。

學運期間,中方一度評估,這些學生「成不了什麼氣候」,心態就像馬政府一樣。直到三三○數十萬人走出來,他們心知肚明,人數絕對不只馬政府說的「十一萬人」,前所未有的場面與景象,再一次讓北京國台辦感到「震撼」。

企業界不出聲,馬政府不頂事

他們很清楚,數十萬人裡面,不可能都是學生,這麼多「台灣同胞」站出來「反服貿」,顯然出了「大問題」。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支持「反服貿」?他們非常擔心,台灣的「反中意識」是不是已經抬頭?

北京政府還有一個不瞭解,就是馬政府為何這麼「不頂事」。從去年六月兩岸簽了服貿,至今快要一年了,台灣政府的宣傳到底做了什麼?怎麼把這個服貿搞得好像「偷偷摸摸的」?

中國也赫然發現一個「不尋常」,整個反服貿學運過程中,國民黨的大老、夠分量的人,竟然沒有一個主動挺身而出替服貿辯護;企業界支持服貿的聲音,相較之下竟然如此微弱,「到底怎麼回事?」

這次,台灣的反服貿學運,讓北京政府腦袋裡有一大堆問號,但他們確實已經深刻瞭解,過去對台工作有「現實落差」,未來調整對台工作方式有「必要性」。他們最擔憂的,就是「台灣同胞」與中國愈走愈遠,他們最苦惱的,就是「花了錢還買不到台灣人的心」。

放低姿態,調整對台工作方式

學運持續二十幾天,張志軍藉由出席博鰲論壇,首度公開對學運、反服貿表達立場。張顯然是有備而來,不批學生、不提台獨、不點民進黨,罕見地放低姿態,表明從反服貿抗爭事件得到「啟示」,原來「受益面不均衡」,瞭解「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受益不明顯」。張還說,願意早日造訪台灣,願意與中小企業、學生們面對面溝通。

張志軍的「軟調」,象徵北京政府從台灣的反服貿學運當中,某種程度抓住了問題重點,迅速做出策略調整。張所表達的立場,也代表中國未來的對台工作方式,將有相當程度的改變與調整。

中國對台灣「割肉讓利」,目的就是「收買人心」,這是不變的大方向。台灣反服貿聲浪大,張志軍完全不提「希望服貿早日通過」,因為服貿已經不是重點,關鍵是如何回到「大方向」。博鰲論壇上,台方夠分量的人士向中方說明,這幾年,台灣年輕人就業困難、薪資偏低等問題,改善有限。張志軍放低身段,代表中方已經警覺,過去兩岸交流造福了「權貴財團」,忽略了廣大的「台灣同胞」,這是他們未來新的工作重點。

至於服貿的下一步怎麼走,張志軍的立場被解讀為中方不排除「重談」,保留彈性空間。事實上,反服貿讓北京政府看到的「新問題」,是理解強硬地橫柴入灶不可行,體會到「一個字不能改」所引起的巨大反感。對中國來說,重談服貿不是問題,能不能拉住「台灣同胞」才是重點。

台灣的反服貿,也讓中方對馬政府產生了「不信任」。張志軍明白表達,不但願意盡早訪台,還願意與台灣「不同聲音」對話。此舉代表,中方想要展現「中央政府」真心關懷台灣同胞的真誠心意,某種程度跳過馬政府,準備好好地「宣慰台胞」,真正做好「兩岸一家親」的工作。

反服貿學運的震撼,中國看透了馬英九政府的能耐,即使對很多事情還是存在「不瞭解」,卻也開始深刻挖掘「真正的問題」,迅速做出調整與初步回應。未來,中國可能還是無法完全理解,多數台灣人民對中國複雜、矛盾、疑慮的情緒反應;不過,中國對台工作的敏感度與機動性,比起不斷「跳針」的馬政府,有明顯又巨大的差別。
1415期新新聞已出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