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劍橋口試現場:頭蓋骨



◎ 陳志今

每年大學申請時,英國媒體總喜歡以牛津和劍橋著名的口試測驗大作文章。似乎這些面試官總喜歡問一些不倫不類的問題(自由時報十月十七日報導「為什麼獅子有鬃毛?」),內向的學生或反應慢半拍的,立刻就會被淘汰出局。這些論調都是不知情者的霧裡看花。實際上,劍橋大學口試比你想像中有趣得多。在此與各位分享筆者的親身經歷。

當年筆者申請進入劍橋自然科學系的生物類組。生物類組在入學時並不會細分學科,所以舉凡動物、植物等,都可能是口試題。筆者的口試官是化石學教師。一進門,這位教授寒暄幾句後請筆者坐下,拿了一個半切面的動物頭蓋骨給筆者。

整整三十分鐘的口試,我們就只討論這個骨骼。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簡單容易,但筆者至今對此口試仍記憶猶新。原因是,教授完全不在意筆者知道多少,反而對筆者的每個答案提出疑問,甚至引導筆者找出解題方法。筆者首先認為這是豹的頭骨,因為流線型的鼻骨表示牠跑得快、尖銳的牙齒表示牠吃肉。教授會心一笑說筆者想太多,只是狗而已。

當我們進一步討論鼻子的結構時,教授連續問筆者三次為什麼鼻子骨骼有許多皺摺。筆者數次對答案不太確定時,教授就開始給提示:他將眼鏡拿下來,開始交互用鼻子或嘴對鏡片吹氣,從而引導筆者想出「鼻內皺摺可以降低體內水分散失」的道理。

入學後,才知道大多數的朋友都被問到相同的狗骨骼口試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與答案,但每個人都覺得那是個一對一的討論教學,不像口試。

學生在讚嘆教授們對學科的精闢理解同時,教授早已決定是否要收這學生。不管學生知道多少,只有真正喜歡這門學科的學生才能進來。

當然,這種口試或許會因為教授對學生的主觀評價而被人詬病,因此口試不會只有一次。但重要的是,即使是有城鄉差距的弱勢學生,在引導式的口試中也有能力展現出對這個學科的熱誠。「未來潛力比學生現在知道的知識重要得多」,這句話,值得繁星計畫的口試教師們借鏡。

(作者為劍橋大學病毒免疫學博士生)

出處: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22/today-o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