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星期專訪》徐世榮︰土徵程序不正義 即無實質正義

徐世榮教授展示台北市警方寄送的到案通知書。(記者廖振輝攝)
政大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 (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鄒景雯/專訪
苗栗大埔事件引發社運團體發起「拆政府」行動,政大地政系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徐世榮收到了中正一分局的報到通知書。本週將前往「自首」的徐世榮受訪指出,不論是七二三或八一八,都是言論自由表達的範疇。台灣如果連這麼平和的抗議都無法接受,政府就準備迎接更多的抗議吧!
戒嚴土徵法律 至今還在用
問:大埔案一路走到至今,產生了好幾塊值得深思的面向,你如何看待?
徐世榮:我們不是反對徵收,為了公共建設,有些徵收確實無法避免,我們是反對浮濫、不符合徵收要件的土地徵收,這會侵害人民的基本人權。換言之,一方面注重經濟發展,一方面基本人權要照顧到,兩者應該均衡發展,但是不能以犧牲基本人權為代價。
特別是,多數利益與公共利益是兩個不同概念。我們現在誰選舉選贏了,如劉政鴻當了縣長,好像他就有這個權力,要徵收就徵收。又如我們的法規,都市計畫法、土地徵收、區段徵收等,都是戒嚴時期訂定的,因此權力非常大。劉政鴻剛好給我們一個很壞的示範,讓人民知道,過往戒嚴時期一個縣長是可以怎麼做的。
公共利益 不是數人頭決定
公共利益必須透過正當行政程序,讓民眾一起參與,表達意見,有選擇的權利。經過溝通對話,最後得到的共識,才叫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不是用數人頭來決定的,基本人權亦然。如洪仲丘、江國慶都只是一個人!大埔一個里長說,我們來公投決定這四戶要不要拆。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居然用多數可以決定他人的財產該如何處理,這是一個很恐怖的觀念。
我們總把土地當做商品,當成經濟生產要素,我們都從金錢的觀點來看待土地。這是片面的,不是完整的。「農陣」希望給大家更完整的面向來看待我們的土地,期待今後我們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應該融入更多不同的價值選擇,讓不同種族、階級、學歷、性別等多元主張,皆能進入決策過程,大家都有相同的權利。這是所謂的土地正義,而不是把與主政者不同,或與我不同觀念的人排除在外。
執政者靠炒地皮維持命脈
問:真正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徐:坦白講,土地徵收及其創造出來的土地利益是執政者的命脈,說好聽叫土地開發,實際是土地炒作。透過土地開發,可以獲得利益,彌補財政上的需要,另外,在政治上也很有幫助,可以藉此來固樁腳。這背後的政治、經濟、財政利益都非常龐大,所以執政者一直在抵擋現狀改變,這也是我們在體制內講沒有用的原因。
問︰你提到的是「系統性貪腐」的問題,它又是如何運作的?
徐︰土地使用計畫改變了,才有後續的土地徵收,而土地使用計畫的改變,一是都市計畫,屬於都市土地;一是區域計畫,是非都市土地。一直以來,我們總以為都市計畫通過了,就是公共利益的擔保,土地徵收時就不用審查,因而進行的是形式審查。於是內政部雖有土地徵收審議小組,事實上並沒有實質審查。
都市計畫 被少數人所把持
最近行政院副秘書長簡太郎的發言,就是這個論調,認為土地徵收的公益性、必要性在都市計畫通過時,即已確立了,這樣的觀點是我們反對的。一來地方都市計畫是少數人在做決定,而且都是縣長的人馬,在球員兼裁判的情況下,我從來沒看過說明會、公聽會後,決定是不必徵收的。案子送到中央時,表面上都委會中的學者專家人數是多一位,但實際上還是政府官員占多數,因為學者專家不會每次到,我就不說有些學者專家都是配合的。政府如果要讓一個案子通過,在人數方面,絕對是沒問題的。因此,都市計畫在台灣,事實上是利益交換的場域。二來都市計畫與土地徵收計畫各自審查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最高行政法院已經給予肯認,但政府就是不遵守,這逼得土地徵收審議小組成員最近都發表公開信抗議。
透過土地的開發與炒作,對執政者而言,他付出的成本極少,只要在圖上畫畫,只要把農業區改成都市計畫區,創造的利益非常大,他的派系、樁腳可以雨露均霑、照顧得到。前營建署長潘禮門就曾講過,哪個縣市長不是靠都市計畫在賺錢?收紅包非法,但都市計畫是合法炒作賺錢的管道。所以,我們雖然檢討的是土地徵收,但同時也要關注都市計畫問題。
迷信專家治理 無公民參與

詳細內容請看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2/today-p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