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生病不能只吃藥,廢核不能只靠嘴炮

作者 Tottoro   
2013-04-20
三月中右手腕在術後第八天去醫院拆線,骨科醫生詢問預後的情況。聽我說傷口還痛,也還不太能作實驗,他笑著說︰「你在期待奇蹟嗎?」笑完以後他又說︰「跟生病的時候一樣,不可能只靠吃藥,你必需多休息,接著還有復健。
其實醫生是對的,大多數的我們都有尋求「一顆魔法子彈」(A Magic Bullet)或「美國仙丹」的本能。所以在福島核災的慘痛教訓後,當人民開始有共識,希望台灣能盡快朝「非核家園」方向前進時,馬政府和擁核人士最常使用的藉口就是︰「再生能源不穩定,無法取代傳統的發電,還是需要核能。」
言下之意,好像除非哪天發現了一顆能源的「魔法子彈」來解決所有問題,現在談再生能源都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然而,為什麼一定要一顆「魔法子彈」為何不尋找多方位的合作?台灣做為海島國家有太陽能、水力、風力、潮汐、和地热等等天然的資源,全部都值得投資研發。而且套句馬先生最愛的口號︰「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
此外,人民也該養成習慣讓節能省電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和生活態度。而不是像馬先生的打嘴炮,硬拗自己沒開冷氣,結果是工友開的。如同日本在311之後的全民節電運動,多走樓梯少用電梯,使用LED燈具和環保或太陽能的家電用品等等。
同時,政府也可以用節稅來鼓勵大樓在屋頂裝置太陽能板,甚至只是簡單的綠化屋頂就可以幫助雨水的吸收、有冬暖夏涼的效應、節約能源、還能美化建築物的天際線
比如說德國早在30年前左右就開始綠化工程。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全德國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建築物是綠屋頂,加起來有幾億平方公尺的面積。主因就是德國政府對綠屋頂的建造,提出許多鼓勵業主的誘因。而其中之一就是「下雨稅」,是針對那些使用不吸水材質,導致雨水竄流而直接進下水道的房地產主
事實上,談到德國就應該觀看這一支由日本朝日新聞台製作的短片。影片探討的是德國廢核的過程和起因。福島核災後,原本擁核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國會發表宣言︰「即使是日本如此高科技的國家,都無法­避免核電的風險。政治家若有這個認知。就該負起責任。」所以梅克爾負起的責任就是宣­布「2022年之前,德國將全面廢核」。
朝日新聞台德國如何做到廢核? 日媒跨海取經 12分鐘)



影片中被訪問的德國家庭說︰「我們家可以自由選擇電力公司。還可以自己選擇想用的電力種類,例如水力、太陽能、風力。對我們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日本不是這樣嗎?」電力公司加上發電的種類,選擇的組合琳瑯滿目達300種以上。而這一對夫婦的選擇是包括風力發電的百分之百再生能源。主因就是他們不希望自己留給孩子更多核廢料的問題,更不想讓孩子面對核災的危險。
這種為了後代著想是全世界父母親共同的心情。如果你看看美國時代雜誌剛出版的波士頓悲劇特集的封面,如果你注意過去幾天來媒體提到死傷的群眾時,焦點都半放在死去的八歲男孩 Martin Richard身上, 任誰也能了解我們對下一代的愧疚。沒錯,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走;但你有信心當我們離開時,留給孩子的是一個更好的世界嗎?
影片雖短,但包含了更多很重要的資訊請自行參考,也請大家廣為傳播。此外,有一點不能不提的就是,德國的核電佔全國電力供應的22.4%(2010年)~ 17.7%(2011年);相較於台灣是10%的供電。再者,德國的電力備載容量是5%,而台灣曾高達28%。但德國人已經設下明確的目標,為了十年內的非核家園開始前進
能源的產生和節約,不一定需要一顆「魔法子彈」。有很多事值得台灣自己探索,或者以國外成功的經驗為藉鏡。事情是否能成功,全看政府和人民的「心態」和「態度」。如果開始就是負面想法或只會打嘴炮,放心好了,台灣永遠也不可能成為非核家園。但只要有心,每一點一滴的打拚都能聚沙成塔,而所有的努力都是其中的一顆小沙粒
相關舊文我們家的「綠色電」


Source: Tottoro 當家 - Yahoo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991&Itemid=7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