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台灣民俗宗教改革:四個現代化

蔡百銓 2013/03/01
台灣人投注許多財力與精力、時間於民俗宗教,宗教業可以說是台灣民間最大的產業,但是回饋台灣甚麼?民俗宗教面臨轉型挑戰,宮廟不能調適者可能關門。[1]

. 面臨轉型

        正當時代巨輪跨著大步往前邁進時,民俗宗教發展卻陷入復古重振期,拖著信徒往後看。這是物極必反的正常現象,畢竟民俗宗教歷經日本皇民化運動摧殘與戰後戒嚴期打壓。我們能否集思廣益,為民俗宗教未來發展規劃一幅更完善的路線圖?
       良以台灣已經脫離農業舊封建社會,邁入人權與民主新時代,各行各業都能自我調適,民俗宗教也應該反映時代變。筆者觀察許多宮廟展現的創意,歸納出四個現代化人權化、全球化、知識化、觀光化提供其他宮廟參考。

.人權化:神權與人權相輔相成

        民俗宗教是以人類為中心、亦即人本或人文主義宗教,以現實生活、人類利益為中心。以神為中心的宗教強調神權,以人為中心可以強調人權。談論民俗宗教人權化,並不意味著民俗宗教蔑視人權。而是希望增強民俗宗教裡的人權成份。人類歷史歷經神權時代與君權時代,如今邁入人權時代,一切事物應該都從人權角度重新衡量。

        本書各講常會順便探討相關人權議題,例如歧視婦女與兒童、同性戀、身障者、環境保護、非核家園、通姦除罪化、廢除死刑、司法改革、醫療人權LGBT性傾向平等、自決權、和平權、關懷社會弱勢、節能減碳(環境權)等。本書也檢討民俗宗教經典裡違反人權的成分。許多宮廟已經強調環境權,積極節省燒香與燒金紙。日本神社不燒香也不燒金紙,不拜拜也不吃拜拜,天照大神難道就不保佑日本嗎?

.全球化:營造世界宗教的萬神殿

        全球化希望把台灣廟宇,營造為世界宗教的萬神殿。歡迎各路神明進駐台灣,台灣神明走入國際社會。媽祖廟配祀佛教觀音菩薩,也可增祀聖母馬利亞、天照大神。早在日本時代,中治稔郎曾經創立天母教,合祀天照大神與聖母娘娘媽祖。城隍廟或可配祀日本大國魂命。迎神賽會藝閣遶境,不妨多演些外國故事,例如桃太郎、E.T.、唐老鴨、阿拉丁與神燈、小紅帽與大野狼、三隻小豬與大野狼、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等。

        供奉耶穌與穆罕默德的廟宇,不妨配祀亞伯拉罕、耶和華、馬利亞、耶穌十二個門徒(有如十八羅漢)等。讓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教主在台灣廟宇裡面和解共生,展現和平權。而天公廟主祀玉皇大帝,或可配祀四面佛與耶和華。

        媽祖在國內遶來遶去,不妨遶到國外海神豈可長久窩在國內而變成陸神?媽祖學院或可整理新教義,並到國際上弘揚人權與和平。假以時日,不難以NGO身分應邀到聯合國開會。日蓮宗衍生的創價學會、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在國際上宣揚和平,都是成功範例。

. 知識化:化廟宇為知識殿堂

        知識化希望化廟宇為知識殿堂。保生大帝教電腦,孔子教英語,媽祖教導信眾子弟當童子軍,全面帶引民眾追求知識。可能嗎?已有成功例子。台灣人天性不喜歡讀書。國民所得兩萬多美元, 2010年《遠見雜誌》調查卻指出,台灣每人每年購書費用平均只有1461元。大寺廟可以推動社區教育,提升民眾知識水平。台南朝皇宮保生大帝廟推大廟興學運動,化賭窟為學堂。宜蘭南陽義學進駐宜蘭孔廟上課,把孔廟變身學堂,盼與全國孔廟連結,推動一廟一學堂。海神媽祖遶境巡行,或可邀請「綠色和平組織」宣揚海洋生物保育與環境保護理念。

.觀光化:迎接挑戰與自我提升
     觀光化要求自我提升與迎接挑戰。台灣寺廟文化觀光潛力無窮,乃是還未善加規劃與開發的無窮寶庫觀光化不但可以帶來外匯,也可促使民俗宗教自我提升。而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更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接觸與了解。

      寺廟觀光結合文化創意,別開生面。迎接觀光客,寺廟宜先進行體質總檢查與自我調整,虛心接受外界質疑與考驗。這是很大的挑戰。達賴喇嘛的作法也可供參考。2012年達賴喇嘛改革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制度,任命美國人維瑞蘭擔任印度南部藏傳佛教寺廟住持。維瑞蘭解釋說:「達賴喇嘛希望透過把西方思想引入藏傳佛教寺院制度中,為古老的藏傳佛教帶來一些新鮮空氣。

        迎接觀光化,首先寺廟應可引導社區把周遭環境整理乾淨。潔淨近乎神聖(Cleanness is close to holiness2011年「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把台中市大甲區、南投縣埔里鎮、屏東縣東港鎮列為全台三大最髒鄉鎮。諷刺的是,這三個社區擁有全國最聞名的大寺廟。

. 警語:E世代不愛拜拜!

        大多數台灣人承襲閩人基因遺傳,而「閩人好鬼,習俗相沿,而淫祀惑眾」、閩俗好巫尚鬼。台灣寺廟與教堂估計應有三萬多座。以2300萬人口衡量,平均七百多人一座。[2] 西方國家宗教信仰式微,走進教堂的人數越來越少。台灣民俗宗教活動卻越來越熱鬧,這會不會是夕陽無限好?李亦園教授評道:「表面上熱鬧興旺的台灣宗教現象,骨子裡卻似乎透著異常貧乏的心靈。」

       20129月台北市府民政局舉辦「精緻祭拜文化論壇」,邀請專家學者暢談。不少宮廟代表感嘆,以往全家大小到廟拜拜,如今E世代年輕人不愛去廟裡拜拜。黃錦先生苗栗縣獅頭山勸化堂董事長感嘆,社會變遷快速,現在年輕「低頭族少接觸宗教。有些年輕知識分子偏好哲學思考,索性皈依佛門。寺廟靠香油錢、羽(火)化館、法會、納骨塔、香客飯店等方式經營,但如今宗教信仰人數銳減。一些大廟擁有有名氣的住持,仍可吸引信眾。小寺廟就經營不下去了。

        諸神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Gods)出自北歐神話,預言世界末日許多神明死亡。台灣民俗宗教會不會步上諸神的黃昏?如果考慮少子化趨勢,三、五十年後老輩人物去世,台灣宮廟可能倒掉一半。


[1] 本文載於《台灣守護聯盟週刊》第592013/2/28第七頁。本文濃縮自筆者尚未出版的《廟簷下的沉思:台灣民俗宗教回顧與現狀、前瞻》第卅八講。該書序言與目錄與自序, 請參見 http://www.ktw01.org/news_contentx.php?cid=1&eid=173

[2]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截至民國100年年底,台灣寺廟合法登記者多達11973座(另有教堂3362座,合計15335座)。而曾旭正教授估計,未登記者至少還有一萬五千座。
〔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