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職場必勝客 - 團隊合作事半功倍




文/吳娟瑜
在課室裡,我提到有位主管接到90後員工以簡訊辭職的事例,全場學員都笑起來了。大家會笑出聲音,至少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怎麼一位上班族連辭職的藝術和禮貌都不懂。
自私心態作祟
一通簡訊就走人
過去以來,辭職是一件很慎重的事,至少得一個月前告知,方便主管及時找到職務接手的員工,更何況在離去前,新舊員工還需要做些交接處理,辭職的過程若處理得好,還可能享有同事歡送的機會,大家在依依不捨的祝福聲中,讓離去的員工終身難忘。
如今,是搞創意還是搞無知?竟然用最新科技產品簡化了辭職的過程,甚至連親口打聲招呼都省略了。
談到這裡的時候,一位公司高階主管舉起了手。
原來他最近正好也收到兩封辭職簡訊,他說第一位員工的簡訊只有短短4個字:「我想辭職」,看到這樣不負責任的「通知」,他問也不想問,就放他走了。
第二位員工同樣是年輕的90後,但至少在簡訊內容上表達了對工作的眷戀和建議,口氣多了徵詢和婉轉,這位公司的高階主管說:「我約了他見面,也認真聆聽心聲,最後,透過良好的溝通,留下了這位同仁。」
團隊意識加持
提升個人存在價值
隨著科技潮流,用簡訊傳遞辭職訊息,主管們從「震怒」到「排斥」,再到「無奈」,最後已進入「接受」的階段。而在「接受」的過程中,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第一位員工傳「我想辭職」,為什麼得不到主管的關心和機會?第二位寫了至少三面簡訊婉轉透露離職心聲的員工卻得到重新認可的職務。
我深思了兩天多,終於想通了其中的關鍵因素。
心中有公司?還是只有自己?
自我導向員工→ 充滿對公司不滿→ 公司可以怎麼做,才是對我更好?
利他導向員工→ 充滿對公司期待→ 我怎麼做,公司可以更好?
也就是說,第一位員工的反應偏向自私的個人主義,認定公司對不起他,因此他也無須多說什麼,只留下4個字就走人了。
第二位員工則是仍有團隊意識,儘管個人可能一時得不到賞識的位子,但是透過訊息表達,仍然希望公司制度能夠改進,或是對年輕員工更能善用……。這裡面的出發點絕不是只為自己好。
走出個人主義思考
迎接團體戰時代
講到這裡,我們又可以挖到更深層的癥結,究竟我們從小學到的「人要贏在起跑點」、「人要有競爭力」,有哪個環節出差錯嗎?為什麼逐年出現愈來愈多只追求個人表現,不重視團隊合作的上班族呢?
個人渴望在工作上力爭上游、出人頭地,這都是無可厚非,然而在過程中是要踩破別人的頭,好讓自己脫穎而出?還是善用團隊資源、共同發揮效益,來創造「公司好、自己也好」的局面?關於這方面,我找到了兩個關鍵點,值得上班族來共同省思:
■「個人競爭力」必須走向「團隊競爭力」
追求「獨善其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從小教育學童要有競爭力只偏向「個人競爭力」的做法也需要修正了。在這個時代,由於職場上競爭高手多如過江之鯽,只靠個人單打獨鬥,不但費時也費力,如果樂意奉獻個人所能,在公司裡和同仁之間整合出「團隊競爭力」,那麼,共同勝出的機率將大為提高。
■用「更少」得「更多」
在「團隊合作」和「集思廣益」的理念中,員工摒除私人成見,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共贏的競爭優勢,就能創造出「用更少,得更多」的好局面。
到處結盟的時代來臨了
我自己在職場生涯中,早期也是落入窠臼,自認把份內事做完就是善盡上班族的職責,近幾年來,猛然回頭,發現時代變了,「獨善其身」和「單打獨鬥」,反而讓自己掉入「用更多、得更少」的惡性循環,盡是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
後來,我學著走出自私的個人主義,不再問:「公司應該為我做什麼?」而是問自己:「我能多為公司做什麼?」在這樣轉變中,我練習和同事合作、和主管合作、和客戶合作,很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當心態打開的時候,「用更少,得更多」的效益就逐步增加了。例如:同事們樂於協助我的請教,讓我更順利完成工作任務;主管樂於提拔我,讓我成為小主管;客戶相信我的說法,開心地向我買單,
如今,到處合作,互相結盟的做法擴及到更多的對象,例如:成為電視節目的顧問、成為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的特聘講師、成為出版社的編輯顧問、成為基金會的董事等等。
走出自己職涯的象牙塔,走向更上一層樓的人生舞台,上班族值得以「團隊競爭力」和「用更少,得更多」的概念來重新界定未來的生涯發展。

出處:自由時報電子報




相關新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