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有人不當管教孩子,與其選擇漠然以對,不如出手相救,但怎麼救,可也是個學問……
〈現場反應〉善意謊言 化解暴力行為
文/蘿拉(高雄市)
某日帶著家人去遊樂世界遊玩,就在兒童王國的門口,不知為了何事,看到一位父親狂甩一位約國小五、六年級的小男生巴掌,並且對那位男童罵道:「如果現在不好好的管教,將來長大還得了!」
隨著圍觀的遊客增多,這位父親似乎更加的拉不下臉來,誇張的要男童下跪,並直接用腳去踹他,男童一直哭著求饒。
看到這樣的情景,我跟孩子都很傻眼,男童的母親帶著弟弟就站在一旁,也不敢上前去勸阻。當下我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勸阻也不是,視若無睹似乎又良心過不去,心想這樣的教導方式只會給小孩烙下陰影,根本於事無補。
忽然間靈機一動,走到那位父親的身邊,小小聲的跟他說:「剛剛有看到一位遊客打電話報了警,是否先請把孩子帶開,免得警察來了反而麻煩。」雖然明白自己撒了個善意的謊,但卻也在沒有任何衝突的情況下,結束了這場不當管教的暴力行為。
〈一切好多了〉同理心 讓人掏心
文/石鵬來義(高雄市)
巷弄裡,有對情緒經常失控的母子三不五時的甩門、吼叫嚷罵,甚至母子倆扭打揪扯的嘶吼著。
雞婆成習的我,該是三次吧。三次「居中協調」那對情緒失控的母子。
我手搭那叫囂斥怒中的媽媽肩膀,語氣極其溫穩且深具「同理心」的告訴她:「我『知道』妳隻身在台,理家、照顧孩子很辛苦(她先生常年在國外經商)。我可以『理解』妳的無助與煎熬。但最好的做法,可以先把情緒處理好,再來處理孩子的教養問題……」她「心聲」得遇「知心」,而淚滾珠河難以歇遏。
我再往前,語調藹然的跟這孩子說:「阿姨可以了解你被壓抑的心情,你的不滿與委屈告訴阿姨,我再跟你媽媽好好溝通,讓她能夠理解你的心情與感受……。」我讚美這孩子的聰智俊帥並以「同理心」的話語,讓他娓娓道出他內心深處的苦悶與憤怒心緒。
「關懷是人世間最最溫暖的一道火光;漠然是人我間最最遙遠的距離。」那孩子再見著我時,總一臉靦腆的微笑著;那媽媽也總微笑著點點頭的跟我說:現在一切都比較好了,真是謝謝妳。
〈友善介入〉先傾聽雙方 再行排解
文/千山(台中市)
在路上瞥見有父母親在大聲辱罵孩子,我總是會雞婆地靠過去了解一番。
首先,我會很有禮貌的詢問說:「不好意思!你們的聲音可能已經影響到周遭民眾的安寧,請問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地方?」因為跟對方完全不認識,若冒然突入,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若詢問的口氣不佳,甚至會火上加油。
在一開始友善的詢問後,若對方表示沒事,不要任何幫忙,那就摸摸鼻子走人;若對方願意告知事發原因,賓果!表示你已獲得認同,接著盡量把雙方先隔開,分別傾聽雙方之需求,並適時向對方提出更好之建議,看看雙方接不接受,若不接受,立即調整和解條件;若接受,則讓雙方握手言和,好事終了,即可歡心離去。
大部分人往往未了解來龍去脈,就一古腦兒衝入戰陣中亂指責,身為一位仗義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傾聽」,先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弄清楚,之後才進行協調。因成年人都比較重面子、小孩則是較好哄,若適時給予孩子小利,較有可能達到協調管教之目的,這亦是處理此類危機之技巧與要領。
做規勸的事情本身就吃力不討好,切記千萬不要公親變事主!
〈聲東擊西〉拉女兒入戲 做個好榜樣
文/顧妹(基隆市)
我們並非「愛的教育」的奉行者,只是我們不喜歡打罵,況且4、5歲的小孩哪聽得懂道理。
有一回,女兒在很想要的玩具前駐足許久,旁邊剛好有個小孩哭鬧一定要他媽媽買,那個媽媽邊拉小孩邊大聲斥喝,女兒看著這一幕景像,又轉頭看向我,當下我也不敢吭聲,但是我故意大聲對女兒說:「這個玩具我們家已經有類似的,而且妳還有許多玩具可以玩,等以後真的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再來買好不好?」女兒也很配合的大聲說:「好!我會乖乖聽話。」
那對母子聽到了,媽媽大聲對小孩說:「你看姊姊都會乖乖聽話,哪像你。」小孩比較的心理被激起,邊吸鼻涕邊說道:「那妳下次要買給我。」
我大聲對女兒說:「妳看,弟弟跟妳一樣棒,都會聽大人的話。」那個媽媽和我相視一笑,朝各自的路走去。
〈轉移注意力〉帶離現場 讓場面解套
文/Ivy(台中市)
有一次家庭聚會,親戚裡和家中老大同齡的孩子一直吵鬧不肯好好坐著用餐,幾次經家長又哄又騙,還是無法安撫。
情急之下,孩子的媽媽便將孩子一把從椅子上抓下來,用力的推搖著他的肩膀,並大聲的喝斥孩子,而孩子因為媽媽突如其來的舉動和音量哭得更大聲。此時一起同桌用餐的我們個個噤聲不語,眼看也沒人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於是我便起身走向那孩子,說要帶他出去走走。
當我們走出餐廳後,相信大家都鬆了口氣,尷尬的氣氛頓時得到解套。
等我們回到餐廳後,看到大家又恢復原本熱絡的氣氛。而孩子的媽媽利用孩子離開身旁的空檔也轉換了心情,開心的用餐,面對我的眼神則是投遞著感謝之意。
雖然說,不當管教的定義,因個人觀念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遭到喝斥或處罰,在心靈上被大家否定的感覺難以抹滅,效果適得其反。有了這次經驗後,我也常提醒自己,在外用餐或聚會,別因為孩子的舉止而動怒,一方面傷了孩子,一方面也壞了和樂的氣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