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2, Thursday | |
中國問題一直是台灣內部意見對立的火藥庫,如何整合分歧、一致對外?近來有若干藍綠學者公開倡議,馬總統應該在總統府下成立有法源依據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做為朝野對話、凝聚共識的平台。此一構想,初步為總統府以「馬總統每月都會與不同訴求的公民團體座談,未來也希望每半年與在野黨領袖會談」,給推擋婉拒了。「和發會」事涉複雜,該不該成立?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不過馬總統「我說了算」的主政風格,在這次的意見互動中表露無遺。 一個領導者強調「我說了算」,一般有兩層意義,一是我決定,一是我負責,近四年下來,多數國人早可確認馬英九的「我說了算」就是:我決定,但我不負責。這樣的領導者,只享受獨裁的好處,但若決策錯誤,他是不會承擔、認帳的。因此,若是「天縱英明」,犯錯的機會少一點,後遺症就輕;偏偏馬英九的才情普普,又喜歡獨斷,台灣的麻煩就很大。 就拿對中事務來說,國民黨在台灣執政可以分為幾個時期,兩蔣與中國共產黨誓不兩立,暫且擱置不論;李登輝與馬英九都主張和解政策,很可以拿出來好好地比一比。這兩人可供比較的指標很多,其中有一項最關鍵,那就是結果論,這點只要問問中國涉台事務者,幾乎沒人會否認:不管好惡如何,他們把李登輝視為是一個對手,馬英九則不是。 馬英九被外界認為是個乖寶寶,怎麼反而不是中國的對手呢?一般人,有沒有好處最重要,可以不在意這個問題,但是一再強調做為「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既然宣稱在意「歷史評價」,就不能不注意這個問題了,因為歷史不只自己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寫,如果有一天的中國史冊上只寫著:「某某人於二○一二年讓我們救到手軟」,那麼將來中國人與台灣人會怎麼看他?馬家後人的頭還抬得起來嗎? 馬英九不如李登輝,這是一個可受公評的結論。例如如何同時因應龐大的中國以及國內來勢洶洶的反對黨?馬英九的態度與格局就被大大地給比了下去,以致其高度與結局都讓人不忍卒睹。李登輝時期,他把反對黨的力道當作其與中國交涉的籌碼,中國不是看不懂,但是被迫於現實的結構性問題,不得不跟著跳探戈,儘管後來因九五年訪美、九九年兩國論兩度翻臉做終,但中國徒呼負負,也無計可施。至於當時的在野黨,十二年間對李登輝微詞不少,但是大罵大幫忙,到頭來黃信介說出的「總統英明」竟然到了李登輝下台仍未被翻案,以致民進黨有「李登輝情結」一直是個政治標題。 前述強調的是敵友關係,既要清楚誰是敵誰是友,也要懂得敵友運用。反觀馬英九,上台四年不到,就被看穿其與中國的心理距離似乎永遠親近於國內反對黨,搞到最後居然仇恨化,自己的國人不如中國的C咖,不僅如此,最近連處理瘦肉精都要把責任推給前任總統。這種敵友錯置的低劣手腕,後果是反對黨只剩下「扯後腿」的功能,無法成為其達成政策目標的側翼,惡性循環的後果,「孤軍奮鬥」的馬英九在諸多決策上必然受制於國外強權,只能全面繳械,而國內政情更加鬧得雞犬不寧,可謂內外皆輸。 由此看馬英九要與包括在野黨在內的各界座談這件事,關鍵在於:如果「非我族類」的心態不改,或者只會秘書絕活、抄抄筆記,這是裝肖仔,尋大家開心,那麼馬先生大概只能找含血含淚含恨的支持者當他的表演道具,其他人是不會奉陪的。朝野無法和解還只是小事,一個能力有限的人,要在第二個四年繼續乾綱獨斷地因應更為嚴峻的國際挑戰,台灣可是會被他搞垮的。這個代價,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們承擔得起嗎?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我說了算 但我不負責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