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6, Monday | |
〔編譯陳成良/法新社巴黎廿五日電〕近年來,在中國、印度、南韓及波斯灣產油國帶頭下,各國政府處心積慮在外國,特別是非洲國家取得沃土,確保糧食供應;西方國家為了發展生質燃料,也競相跟進。此舉是否真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投資,或只是「掠奪土地」,進而威脅非洲糧食供應,成為一個潛藏許多環保與安全顧慮的爆炸性議題。 根據知名專業測量機構「land matrix project」估算,二○○○至一○年,全球共有兩億零三百萬公頃土地,經由購買或長期租借的方式落入外國掌控,面積相當於三個英國。其中,以衣索比亞、賴比瑞亞及莫三比克為首的非洲占了六十六%,亞洲占十四%。 不過,究竟是誰在買地?土地在何方?以及所從事的用途等問題,可能永遠得不到完整答案,因為許多交易從未攤在陽光下。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專家馬修指出,搶地風潮在○八、○九年全球糧食危機爆發時達到最高峰,之後可能有小幅收斂一點;不過,以長期來看,在世界人口劇增、化石燃料價格上漲,以及糧食需求攀升帶動下,對土地的需求仍將居高不下。他說,這個問題若不解決,將成為一枚不定時炸彈。 理論上,土地交易提供地廣人稀的窮國一個取得新技術、科技與資本的大好良機;不過,一連串已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土地交易為這些國家帶動的投資少之又少,而且還衍生破壞環境、貪污等令人憂心的問題。世界銀行二○一○年一項針對十四國的調查報告指出,真正開始從事農耕用途的土地,只占所有土地交易的二十一%。 此外,在這些大型土地交易中,水資源如何運用,也值得深究。兩週前公布的聯合國第四份水資源開發報告直指這是一大未知數,也為西非乾燥地區拉警報;因為生質燃料作物恐對當地帶來重創,光是要從甘蔗中提煉出一公升乙醇,就要用水十八.四公升。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詹傑斯寇格指出,未受妥善監督的土地取得,風險在於富有的經濟體只是想藉此輸出其「水足跡」;如果租售土地的國家欠缺防範措施又管理失當,其結果是富國廉價取得稻米、玉米及生質燃料,卻把水資源短缺的壓力留給當地自己去承擔。 南非農業部 批「新型態殖民主義」 南非農業部派特森女士痛批,這種土地取得簡直是一種「新型態殖民主義」,她以南蘇丹為例,指出當地四成農地都已售予外國利益相關者,他們引進自己的勞力、設備與種籽等,土地利用完後就棄如敝屣,留給當地的東西少之又少,往往只剩枯竭的土地。 Source: 自由時報 |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缺糧欠能源 ╱全球土地荒 非洲淪掠奪戰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