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若蘭 | |
2012/02/16, Thursday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00年起訂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宣傳保護與實踐語言文化多樣性,並避免語言學者預測的語言消失浩劫。而世界各地原住民族所關注的議題除了生態多樣性、氣候變遷、文化傳承、知識體系建構、主體性發展、經濟與教育外,搶救語言流失與復振更是重要議題。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社會,雖然各族群語言都是寶貴文化資產,然而在當今語言的實際使用上,多元化顯然不足,也因之產生語言政治上的權力與位階議題。國際著名學者Jared Diamond曾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台灣給世界的禮物」文章提及台灣所使用的南島語言之豐富性,在全世界超過1200種南島語言所歸類的10支當中,台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30幾種語言佔了其中9支,顯示台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與多樣性,而南島語言位階等同印歐語系,其珍貴性自然無以言喻。 語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除了是人類表達情意與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資產,更是認同的重要來源。Joshua Fishman與David Crystal兩位學者指出,語言多樣性與文化認同的關聯已是此領域學者熟知理論,Peter Kraus也提出,當代歐洲語言被政治化之現象與高漲的國族認同情結有交纏複雜關係,因此語言成為一種社會和政治的連結,不管在個人或集體層面上,文化特殊性與認同政治具高度關聯性。社會菁英與學者、政治人物不去面對社會與文化多樣性及其族群中對於認同的需求與渴望,不僅是會影響社會平衡發展,也將會使當代的多元性具更多的衝擊與挑戰。 教育部為鼓勵原住民語言活力用於文學創作,2007年起辦理「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在前兩屆得獎作品中尚可見平埔語言創作作品,但本屆起則規定必須使用教育部頒布之「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而導致因未具官方原住民身分而無規定書寫系統的平埔語言喪失參加資格。而教育部另一項「台灣本土語言文學獎」徵選閩南語及客家語,因此以平埔族語創作者則同樣面臨依法不得參與。此例明顯看出台灣語言政策與世界潮流背道而行,沒有規劃由下而上的母語學習方式,在政策上是單一語言制度,就連在這種施予小惠的鼓勵多元語言創作辦法中,技術性的針對在台灣社會夾縫中,試圖恢復族群身分,為族群尊嚴而生存的平埔族人施以凌遲與扼殺。說穿了,在國家機器運作下,有意識的扼殺平埔族群之兩面手法,先是以平埔族群傳統文化與語言消失為由,否認恢復原民身分,再用非官方認定族群語言,阻止其恢復語言與文化的各種契機。 語言傳承族群文化當代語言學家已較少使用「語言滅絕」或是「死語」形容面臨消失的語言,因為這種概念指「過往曾有人說,現在沒人會講」的語言所創造的說法。但是現在沒有使用,並不代表語言完全死亡,因為「死語」是把語言設想為有生命周期的有機體。語言不能獨立於人類而存在,語言的存續與族群存亡息息相關,它不只是溝通工具、知識與情意傳達,更是透過認同傳承了此族群的文化傳統。因此,只要有興趣再學習任何曾被上一代、兩代遺忘的語言,並不是沒有可能再被喚醒而使用的。忘了或被迫不能使用某種語言只是暫時沒被使用,透過歷史的記載、口傳、故事、歌舞、祭儀、文物景觀等去尋找曾經留下的痕跡,暫時沒被使用的沉睡語言還是有機會甦醒。多元語言推動應該是台灣文化多元的族群政策中的重要契機,不過就在平埔族群積極努力語言與文化復振之倡導之時,台灣語言政策卻成為扼殺族群語言的最大障礙。 作者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西拉雅族 Source: 蘋果日報/論壇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3855&Itemid=71引用:台灣228網站 |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是誰扼殺了平埔族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