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杜正勝論古今學、政

新聞報導 - 大地新聞報導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2/01/09, Monday

杜正勝教授擅長以古鑑今,並提出從今知古的識見,並認為歷史研究既要追求真實,也須展開古今對話。擔任過教育部長的他,又如何從清朝官員對教育、學校的態度,發現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以及現代台灣面臨的困境?
杜正勝談中國式教育mp3(精華片段)

mp3下載
「學之制與政損益:學舉則道舉;政行則道行」,教育和政治是互相彌補的,教育如果興,意識形態就會張揚,政治推動得好,思想也能一貫,讀書人說要行孔子之道,其實是在推中國的政治。「固凡勤於其官者,均宜致其汲汲也」,勤做好官就是要辦學校,學校是教育的根本,而教育就是要行道,行道與政治有關。地方官政績要好,就是要把學校、孔廟建好。


「且夫學校者,王政之本也」,學校是政治的根本,不可以有私人的學校和老師,一切都要官學,「故道德一而教化行」,中國一貫的思想就是統一,而統一就是靠思想改造,如何改造思想就要教育。而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不可能開放別的的政黨來自由競爭,只能一黨獨大。「有志者寧甘自外耶?」你要置外於儒家嗎?你要置外於文明變成野蠻人嗎?不應該,所以要受儒家教育,才是文明人。

其實文中(全文附於文末)也顯示出中國人自認優越的民族性格。更多歷史資料可以證明,陳盛韶《問俗錄》的<番社>寫到生番無知、愚昧、不會算術和漢字、愛喝酒,常被漢人騙財務或土地,所以生番的生活日漸困苦,就算官府把土地歸還給生番,隔日可能又被典當出去,治理生番要先知道他們的風俗習慣,並且以夷制夷,才會容易。季麒光在《蓉洲文稿》的<跋沈斯菴襍紀詩>說到「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矣;台灣無文也,斯菴來而又始有文矣。」自從海東文獻始祖沈光文來台灣後,才開始有人和文化(傳統士大夫眼原住民、平民不算人)。也不難發現以中國為主的中心思想觀,只要走出中原,都是野蠻人、蠻荒之地。對於這些化外之民,地方官要加以教化,因此「天下不可一日無教,學不可一日廢於天下」,除此之外「道德一而教化行」,只能有單一的思想教育。


1874 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對台灣的立場由消極管理改為積極管理的開山撫番,但站在原住民的立場,應該是被加速漢化的不幸開始。2007年馬英九對原住民脫口而出「我把你當人看!你的基因沒問題!我教育你!我給你機會!你要按照我的遊戲規則走!」 2009年郭冠英抒發「我們是高級外省人,台灣人是台巴子」的言論。這些是不小心或有意講出的內心話,也顯示在中國人的眼裡,野蠻人(原住民)的文化沒有文化可言,而這也是自古以來的統治者,心裡視自己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民族心態,認為透過儒家教育,思想才會一貫,才是文明人的關係。

以古代中國人酸當代中國人,杜老師真是第一把交椅,這說明了中國人深知搶教育主導權,就是搶政治詮釋權這套理論,所以當杜老師抱著改革的決心,跳入教育的火坑時,中國人一陣亂吠。




Reference「我把你當人看」 馬英九發言生波
郭冠英




相關閱讀: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資源中心拓碑
蔣元樞碑拓資料 (杜正勝提供)
延伸閱讀:
【杜正勝教授演講】作為國家史的台灣史
杜正勝談古今調節產銷問題






附錄全文……
碑文:
重建臺灣縣廟學碑記
凡郡必置附郭邑;而邑必有學,亦與之相同。蓋郡既立學,節府所駐,釋奠、釋菜,恒即郡學而行事。是學之在首邑者,反不如旁邑之學得以竦峙巍煥也,勢有固然者。臺灣倚郭邑也,其立學蓋創自設縣以來,迄於今垂百年矣。中間雖屢有修葺;顧完善則有待也。嗣經邑人士醵貲,興工構造殿廡門逕,閱兩稔,以役巨未臧厥事。頃合詞來白,乞余竟其功。余年來經營郡學,亦既告備矣;念茲役不容中止,遂力任其事。督同縣 令郁正、學博陳天杏、孫芳時,傭匠購材,次第畢飭:蓋自是邑學與郡學相望輝映矣。且夫天下不可一日無教,學不可一日廢於天下。祿利者所以作之,勸而率之, 向方人才之所自出,國家登進之典,將於學焉程之;旦固以風厲末俗,立教化之大端,亦於是乎在。唐梁肅有曰:「學之制與政損益:學舉則道舉;政行則道行」, 此物此志也。夷考在昔守令之勤於其官者,莫不以興學為先務,未始限郡邑而岐視之也。矧夫學以教養士;而廟者,所以崇禮先師,報本始而示景行也。我朝儒術昌明,廟學並重,薄海內外,靡有闕遺;抑豈於郡邑焉差等之?固凡勤於其官者,均宜致其汲汲也。若夫廟之敝也,笙鏞或不備於序,籩豆或有缺於筵;而學之廢也, 師不擁席而講授,士不遊庠而弦歌,則尤為後之勤於其官者所當繕備而振作焉爾!是為記。
特授福建臺灣府知府、隨帶加七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元樞撰文。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穀旦,董事陳名標、陳朝樑,督工生員戴大章。


編按:
一、原碑題<重建臺灣縣廟學碑記>,臺灣史料調查室登錄為<臺灣縣廟學碑>。
二、原碑另見錄於《臺灣南部碑文集成》,頁111,題名<重建臺灣縣廟學碑記>。又見錄於《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下),頁344,題名<重建臺灣縣廟學碑記>。




碑文:
皇清
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
古之學者必有師,而立學實人才所自出。夫聖人,百世之師也。曩者釋菜於先聖、先師,常即學而行事。自漢廟祀孔子闕里;唐開元以降,郡、邑通有孔子廟祀;嗣乃專崇孔子為先師。嗚呼!舍末師而同奉至聖,庶幾道德出於一乎?教化之行也,學為之倡,鄉、國無殊軌,中外無異度;而董以師儒,優之祿秩:蓋上溯兩漢,迄於今茲,未之或易也。夫既設學,必立廟,則夫戢門、頖沼、堂廡、寢筵、欂櫨、杗桷之有其制,雷洗、觴斛、爵鹿、俎豆、籩旅、禁壺之有其器,鐘、磬、瑟、鼓、笙、鏞、鞉、鐸之有其音,籥翟、綴兆、盤躄、頫仰之有其節,與夫書策、几席、藏脩、息游之有其所,均系焉。凡此令甲所頒,有司領之;然克備者,蓋尠。臺郡僻在海外,建且百年。郡學之設,厥拱南離魁斗之山,適當午位。所謂帝車之次、文昌是麗者,觀象測景,卜茲允臧,既有年矣。歲乙未,余來守是郡,每謁廟,輒歎其棟宇摧頹、丹粉陳暗,若或剝之!前繚以垣,秀峰閟閼,若或障之!值春秋上丁,舉行釋奠,禮饗、樂侑,器用缺如,將何以肅觀聽?博士身司教,擁皋無數弓地,曷以傳道而授業?蓋惄然於心者久之。爰乃餼工、購材,聿新殿廡,門牖咸飾,金雘爛然。又疏其前除,表以石坊,軒豁呈露,氣象改觀矣。復遠求吳市,製造彝器,一名一物,必澤於古。更就序旁舊館,撤而新之,俾設教官師,得所棲託。諸以次舉,胥訖厥功;而海表廟學,典略備矣。且夫學校者,王政之本也。古昔郅隆,上無私師,下無私學,故道德一而教化行,人才之盛,有自來矣。閩處南服,距中州遠甚,前代如羅、李、朱、蔡諸大儒,誕毓其鄉,為理學、為名臣,若親接席於尼山、泗水之間也者。謂非善所師,因以覘其學之正歟?郡雖僻處海外,閩封也。學者高山在望,觀型不遠;有志者寧甘自外耶?然則余之汲汲謀此也,亦竊為諸生一燈之導也夫。於是乎記。
特授福建臺灣府知府、前護理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加六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元樞撰文。
乾隆肆拾貳年拾月穀旦,董事陳作霖、林朝英泐石。


編按:一、原碑題<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臺灣史料調查室登錄為<重修孔子廟學碑>。
二、原碑另見錄於《臺灣南部碑文集成》,頁108,題名<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又另見錄於《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頁24,題名<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


詳細內容請看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