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欣然 | |
台灣不只面板、DRAM、LED、太陽能產業慘,其實百業普遍慘。雖然有些百貨公司週年慶、餐廳、汽車生意好,這些消費群大多是年輕人,這些年輕族群是在消費父母兄長數十年來的積蓄! 在戒急用忍政策不再施行之後,台灣產業大量外移,並在中國建規模比台灣母廠大的工廠,而且逐漸形成聚落。中國的產業鏈完整之後,就不需要由台灣扮演所謂上游的角色,所謂「研發在台灣、製造在大陸」,已成為空談。 產業外移已瓦解台灣產業鏈,而上下分工的產業鏈,原本是台灣對抗南韓巨廠一條龍的利器。如今產業鏈支離破碎,自然不是南韓巨廠的對手。 馬總統、吳敦義院長,本身並不了解產業及經濟,上任以來,一味地以為中國是台灣唯一活路,迷信台灣與中國上下垂直整合,而忽略台灣產業分工和提升技術。因此除了少數像台積電堅持台灣在地產業外,無論高科技或傳統產業早已外移,台灣產業空洞化。 產業鏈瓦解現象是台灣目前的經濟形勢,從最新資訊知道,台灣原本是第十三、十四名貿易大國,如今退居第十八名;韓國原本和台灣在伯仲之間,如今上升到第九名,而平均國民所得,新加坡約四萬美元,香港約三萬美元,南韓約二萬七千美元,而台灣不進反退約一萬七千美元。 期盼二○一二年下屆總統,在產經部會,甚至行政院長,宜用熟悉產經、甚至有實務經驗的人才來擔任,重新打造台灣各項產業的產業鏈,才足以和南韓巨廠相抗衡。 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首重工業區的整合及開發。目前各縣市的工業區規模太小,不經濟,也不環保。台灣若能做到工業區內,有醫院、有學校、有銀行、有賣場、有住宅、像花園一樣,自然吸引勞工進廠工作,廠商也不用擔心受到環保單位的罰單和居民的抗爭,這是「工業造鎮」的概念。 唯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養成豐盛的果實,唯有良好的產業環境,才能讓產業得以生存發展。產業不用外移,產業鏈自然而然形成,台灣競爭力才有向上提升的機會。 (作者為紡織業經營者)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馬政府迷信中國 台灣產業鏈瓦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