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俐茹
一、失焦的焦點
回顧歷史,黃春明與蔣為文的衝突除卻個人因素外,也再現了台語文運動發展近百年的歷史情境。蔣黃爭議後最應該被詢問的主題本應是「母語文學創作以及目前教學、研究現況」,最後卻讓焦點聚焦在「母語與國族寓言」。略‥‥‥
二、台語文與「作一位台灣人」
今日黃、蔣兩人的爭議,嚴格說起來並不能算是一場單純地意外,更直接一點來說的話,衝突更來自於過去將語言運動與國族意識並置於同一討論範疇下所造成的結果。略‥‥‥
三、台灣人的條件?
過去透過民族、政治訴求召喚語文運動推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本土派政權執政之際,未能迅速確立官方版本的台語文系統,並且透過國家力量讓台灣各語文系統得以公平、普及化所產生的遺憾,其實才是當前我們必須檢討、反省的主要對象。今天不會有人懷疑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要成為英/美國人;同樣地,也不會有作家視自己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時,斥為「不倫不類」。那麼,何以同樣的情況被放置在台語文時,就會完全的變調呢?
台語文運動的真正挑戰在於:一旦台語文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脫勾,則它如何在日常語文與專業語文等層面同其他既有的強勢語文(如「國語」、英語、日語)進行競逐;並同時在論述架構上兼顧與其他族群語文運動的公平性,澄清所謂「沙文主義」的疑雲。一味排除目前「國語」在台灣的社會功能其實是於事無補的,真正的關鍵終究還是在於:台語文運動如何單純地確立其作為語文系統上在台灣的特殊價值;並且正面勇敢、方向正確、手段文明地去面對不公平的市場競爭。(作者為台師大台文所博士生)
詳細內容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6/today-o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