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負面情緒的信念
問:如何能快速的覺悟?
答:最終的佛性是覺悟!為了能夠全面的覺悟,先要去除負面的障礙,不是透過念經,而是透過觀修。修行有兩種,第一種修行叫奢摩他,奢摩他會加強心識的能力,進入深層的思考。通常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內心主要被感官覺受給控制了;奢摩他會減少感官覺受的依賴。我們所謂的第六意識,增強其能力,進而使感官覺受失去效應,讓第六意識更為敏捷,我們稱其為專注。增加內心的集中能力,思考內心本身的真實現象。
我們通常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心,那是我。如果你觀察,心在哪?什麼是心?我們是找不到的。的確,我也是如此。我們都有「我」的感受——人的我。可是當你調查,什麼是人,什麼是我?我們卻找不到。
當你看這裡,你看到的是一位比丘。但如果你分析,我看到的是比丘的身體,聽到他的聲音,透過聽到講法,知道比丘在想什麼。但是比丘在哪?哪裡是我?自我?什麼都沒有。
龍樹菩薩是位偉大的佛學家。他說,如果你分析什麼是佛,他的身體是佛的身,不是佛;佛陀本的想法是想法,不是佛。除了他的心與身,沒有佛。所以最終你找不到佛。「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你看這就是真相。以表象而言,是的,這就是達賴喇嘛,還有這些個人。在表象上,是的,他們都是人,主要是西方人。但如果你追究,什麼是我、自我,你卻找不到。量子物理也是這麼說的:排除表象、深入真相的話,沒有任何事物(有其絕對性);事物(於量子狀態中)並無絕對性,但有觀察者後,(可被衡量的)事物就存在了。如果沒有觀察者,很難判斷(可被衡量的)事物是否存在。這就是量子物理論。這個概念,早存在於上千年歷史的那爛陀寺的傳統——唯識及中觀的哲學思想。
永遠要區別表象和真相,真相與事物呈現的表象無關。因此,如果我們調查「我」在哪裡,我們找不到。現在學習量子物理的一些學生,開始發覺事物無法獨立存在,一旦知道後,就能減少獨立存在的執著。憤怒、慾望、破壞性情緒等的基礎就是獨立存在的表象——無論好或壞,事物總是實體地在那裡,這造成了貪婪或憤怒,一些量子物理的學生提起以此減緩執著的理念。
中觀的心理學也說到一樣的內容。為了能夠減少負面情緒的力量,你應該了解,最終事物不會以自己的力量獨立形成,這對減少負面情緒是有幫助的,正面情緒不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這也讓我們帶來希望,所有負面情緒的基礎是源於無知,所有正面情緒的基礎是源於理由。至今我們的才智還未被全面的運用,一旦我們的才智被全面運用,我們承襲著中觀的這套心理學的教材,那麼就會產生「我能夠減少負面情緒」的信念。因為這個負面情緒是來自無知,無知是可以被拔除的,正面情緒是建立在理由的基礎上,因此透過年復一年的訓練我們是會進步的,Ok,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