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文/吳娟瑜
「毒親教養」4個字,一般人認定是父母像兇神惡煞地對待兒女,例如:語言霸凌、身體霸凌,或精神霸凌等。
其實,「毒親教養」(毒親,Toxic Parents,指錯誤教養兒女的父母親),還涵蓋另一種對兒女呵護備至、過度寵溺的父母。他們讓兒女誤以為自己是天,自己是地,予取予求,把父母的資產剝奪殆盡。
〈真實案例〉孩子遊手好閒 只想啃老
玉枝來尋求支持時,一方面生氣兒子不停地「挖」財產;一方面又氣自己連說個「NO」都那麼困難。很多朋友勸她:「不能再給了,好歹自己要留一點,何況老公走了,還能依靠誰?」
玉枝從公家機構退休,守著退休俸,守著一群義工夥伴,日子本來可以輕鬆地過。不料,有一天,久無訊息的兒子不告而「來」,餐桌上一份到期的保險通知單正大剌剌地晾在那裡。
「肚子餓不餓?」玉枝從沙發椅起身,話還沒說完,兒子一個箭步已踏前,拿起保險單逕自往裡瞧。
「不要看!」玉枝慢了一拍,兒子把保險通知單還給她,一邊低聲下氣地說:「媽,妳就借我10萬,我每個月還妳1萬,不要1年就還清了。」
「那是要買靈骨塔的錢。」玉枝胡謅個理由,但是已被看出破綻,三十多歲的兒子從小鬼靈精怪,他怏怏然地說:「咦,妳上次買了兩個塔位,一個給老爸用,一個留給妳自己,難不成妳要替我和姊姊買?不會吧!姊姊都嫁人了,我呢?死了再用,有何意義?還不如……」
這就是玉枝心痛的地方,兒子小時候常被老公修理,動不動就是一陣毒打;玉枝在事後常拿錢給兒子,並且說:「不要跟你爸爸講,去買些你愛吃的東西。」
心理補償的結果,兒子學到一個技倆,常先惹爸爸生氣,再向媽媽討錢,屢試不爽;多年後,他成了遊手好閒的浪蕩子,連爸爸過世也不回家奔喪,缺錢時,人就現身了。
〈專家建議〉設親情停損點 學會說NO
玉枝拿著我新出版《毒親教養》一書,請我簽名,她特別指向「毒」字,問到:「吳老師,我算是『毒親』嗎?」
好難回答的一刻啊!如果說「不是」,那是騙了她。如果說「是」,又傷了她的心。
「玉枝,妳現在幾歲?妳的餘命財富夠嗎?妳打算把兒子養到幾歲?那10萬元真的有按月還嗎?」
我的聲調拔高,帶著點怒氣;警覺後,我盡快緩和自己,並握住玉枝的手,勸勉她:「只要學會對兒子說NO,妳就不是毒親了。」玉枝點點頭,髮絲藏不住的霜白,令人心疼。
從理財的角度看,有的父母忙到忽略細微末節,導致兒女對錢失了準則。導師班學員珍妮提到爸媽的「毒親教養」,讓大家心生警惕。
小時候,珍妮的爸媽做生意而非常忙碌,家裡梳妝台的右上角抽屜,隨時有錢可拿,不論午餐費、零用金、娛樂費都可自行取用,只要帳本上登錄即可。
珍妮是按部就班地登記,絕不造假,小兩歲的弟弟可不是如此,有幾次提醒了媽媽,媽媽總是手一揮,「好啦!我會跟妳爸爸講。」她倒頭就睡著了。
更嚴重的是,在家裡,不論餐桌上、梳妝台、馬桶架上,到處散落銅板,有1塊、5塊、10塊、50塊……各種銅板。銅板何時不見了?誰拿走?花到哪裡?爸媽都沒在管。
珍妮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分享時,她感慨地說:「弟弟小學六年級時,他隨手拿走同學桌上好幾個大銅板,同學指認弟弟偷竊,事情才爆發,後來弟弟在學校混不下去,國中也沒念,整天在外遊蕩,爸媽想導正他的行為,一切來不及了。」
「弟弟現在呢?」學員齊心關心珍妮的弟弟。
「他呀!唉……」珍妮嘆口氣,難過地說:「他後來在酒店當小弟,有一次和客人爭執打群架,被客人打成重傷,昏迷後成了植物人,每個禮拜我開車載媽媽去安養院看他,弟弟已瘦成皮包骨,就是呼吸器留住一口氣,回程時,媽媽總是掉著淚……。」
珍妮有一兒一女,她和老公記取了弟弟的教訓,非常注意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身心狀態,她說:「我們不想重覆爸媽犯過的錯!」聽得我們都心有戚戚焉啊!
引用自由時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