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上稿 09-14 07:54
更新時間 09-15 16:56
(編者按:自疫情爆發後,全球央行大動作調降利率,紛紛祭出無限量QE(量化寬鬆),承諾將維持超寬鬆政策一段時間,儘管QE的救市效果立即可見,但也難免令人擔心各國瘋狂「印鈔」將帶來的後續效應,歷史上曾有幾次劇烈的通膨事件,造成人民財產的嚴重損失,甚至衍變成世界大戰。面對滾滾洪流般的資金潮,究竟會將大家帶往何處去?相信是人們最關心的,以古為鏡,希望藉由史上幾次惡性通膨的回顧,鑑往知來,助大家覓得方法安然渡過此次危機。)
中國金圓券改革殃及台幣
〔編譯王惠慧/綜合報導〕台灣在二次大戰後,歷經了史上最嚴重的通膨,1945-1949年間,受到國共內戰影響,加上舊台幣與中國法幣及金圓券固定匯率,使台幣被捲入中國的惡性通膨,舊台幣形同廢紙」的慘痛經驗,更令許多老一輩人痛徹心扉、記憶猶新。
二戰後中國雖然戰勝,但經濟受到重創、百業蕭條,中國的央行授權地方視需要印鈔,造成嚴重通膨。而國民政府在1945年10月接收台灣後,積極建立台灣與中國間的經貿網,大量的糖、茶等產品被輸往中國各省,加上中央駐台各機關不斷要求台灣省政府代墊各種款項,台銀只好不斷印製發行台幣。
1948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實行「八一九」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取代法幣;在八一九前,台幣兌法幣匯率由省政府機動調整,而在八一九後,政府規定匯率為固定。然而在固定匯率下,因預期台幣兌金圓券將升值,大量熱錢從上海湧入台灣,對貨幣發行產生壓力,直到匯率恢復機動調整才緩解。
1946-1949年台幣發行暴增175倍
雖然在日治時期末期,台灣物價就已上升,但是在1946年,台銀貨幣發行如脫疆野馬,一發不可收拾。1946年5月22日發行舊台幣發行限額為30億元,半年後增為53億元,改制前夕發行額更高達5270億餘元,足足比一開始多了175倍。
從1946年舊台幣1元,到1949年發行最大面額達舊台幣100萬元,只花了短短3年。時任中央銀行發行局局長的鍾光新也指出,「舊台幣等於說是惡性通貨膨脹,是不可收拾的地步」。隨著台銀大量發行貨幣,物價也隨之飆升。官方統計顯示,1946年-1949年這3年半,每年平均物價漲幅達922%。
台灣在2次大戰後,也歷經了史上最嚴重的通膨。圖為台銀1949發行的面額1萬元舊台幣。(資料照)
綜合學者分析,引發台灣當時惡性通膨的原因主要有4:首先,日治時期台銀承購巨額日本發行的公債,埋下通膨壓力的種子;第2,戰後歷經重創,生產力尚未恢復,國民政府來台期間人口大量移入,物資嚴重缺乏,也引發物價上漲壓力。
第3,為了因應公營企業融資需求,和國民政府的龐大財政赤字,台銀大量發行貨幣,導致貨幣供給量大增;最後,受國共內戰的影響,加上舊台幣與中國法幣及金圓券的固定匯率制,低估台幣價格,導致中國在經濟上對台輸入惡性通膨。
1948年國共內戰局勢逐漸明朗,國民政府計畫撤遷台灣,才著手改革台幣試圖止血。國民政府從中國運來大量黃金,1949年6月15日改發行新台幣,以黃金當作新台幣發行準備金,規定4萬元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限定發行額不得超過5億元。
扛著1扁擔的舊台幣買1碗麵 民間重回以物易物
當時的通膨有多嚴重?1斗米要價舊台幣24.5萬元,肉每斤7萬5千元,雞蛋每顆7200元。人們一拿到錢就要趕快花掉,扛著1扁擔的錢去買1碗麵是常有的事。且價格一日數變,早午晚價錢不同,點麵若不先付錢,點餐時1碗12萬,結帳就變20萬。民間甚至回到過去以物易物的方式,把家裡養的雞、鴨,拿去市場上換米、柴及豬肉。
4萬元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的政策,也讓許多老一輩人記憶猶新。台灣人的大半財產早在之前就已經憑空蒸發,物資缺乏造成民眾生活更加困苦,鈔票的價值遠不如米糧,民眾爭相領取美援透過教會發放的食物。
直到國民政府失去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台幣徹底脫離中國經貿圈,台灣才擺脫中國惡性通膨的影響;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恢復對台武器、物資及技術援助,直接幫助到台灣財政,重整制度和對外經貿關係,加上台灣農工業生產力陸續恢復,才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結束惡性通膨,開啟經濟發展新局。
引用自由時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