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聖山記事 20200426(大笨鳥~黑冠麻鷺)

新聞報導 -
作者 贊郎   
2020-04-26

在聖山看過幾次,贊修也拍過照,不知是否同一隻。

有人說牠行動緩慢不怕人,所以叫牠大笨鳥。遇過幾次後,發現牠還是對人保持警戒的。牠多在地上活動覓食,比其他鳥類容易拍攝,但會保持約方圓4公尺的「社交距離」。

「黑冠麻鷺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一帶,在臺灣則在中南部有固定的族群。大約在二、三十年前,黑冠麻鷺在台灣的族群量稀少,在圖鑑上被歸類為「稀有留鳥」等級,加上多半只生活在低海拔森林底層且活動隱密,所以非常不容易被觀察到。但不知道為何近幾年來,黑冠麻鷺的族群逐漸往北部擴展,而且似乎開始適應了都會環境,因此在各大校園、植物園、公園等都市綠地裡也越來越常見,原本的稀有珍貴留鳥,到現在則是各大草坪上的常客。」

既然有擴張的現象,更應該好好了解,包括野生動物與人類環境的關係。「2010年開始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袁孝維教授領導的實驗團隊便成立「黑冠麻鷺繫放小組」捕捉繫放台大的黑冠麻鷺,以利後續黑冠麻鷺的族群動態、生活史、活動及領域範圍、播遷能力等研究。」(詳:黑冠麻鷺,公民科學的第一哩「鷺」)

我是男生!雄鳥眼睛的周圍及喙基部為藍色,頭頂、枕部的羽毛為延長的黑色飾羽;而雌鳥則沒有這些特徵。如果發現戴腳環的可以回報喔!


傍晚遇見,正專心找蚯蚓。棲息於森林裏並常夜間活動,遇警時會伸長脖子偽裝,成鳥有黑冠、面孔和脖子為紅棕色,背部為黑暗的紅棕色,腹部有細條紋,翼黑。黑冠麻鷺脖子會三不五時的晃動,尤其在吃下蚯蚓之後就會開始擺動脖子,像波浪一樣。

拍攝:贊郎
地點: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停車場
日期:2019.04.02


黑冠麻鷺小檔案(Malayan Night Heron)

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科名:鷺科
別名:黑冠虎斑鳽、大笨鳥、山暗光
分布:亞洲南部、東部和東南亞,在印度、中國華南、日本、臺灣和菲律賓等一帶繁殖。台灣零星分布在北、中、南部低海拔山區至山麓一帶,森林底層。近期在各地近郊和都會公園、校園內繁殖數量族群正在擴張中。

特徵:
1.站立時大約47公分高,屬於中型鳥類。
2.成鳥有黑冠,面孔和脖子為紅棕色,背部為暗紅棕色,腹部有細斑紋。
3.警戒時會伸長脖子偽裝。

黑冠麻鷺眼先藍色。黑冠麻鷺嘴喙、額、頭頂及冠羽為黑色,腳脛橄欖綠色,冠羽長達10公分左右,褐色的身體、背部為銹紅色有黑色橫漣紋,胸腹部棕黃色帶有銹紅色縱麻斑,故有其名。但雌、雄之間仍有些微的差異可資辨別:雄鳥眼睛的周圍及喙基部為藍色,頭頂、枕部的羽毛為延長的黑色飾羽;而雌鳥則沒有這些特徵。
亞成鳥是灰棕色有黑和白色斑點,並且下部有斑紋。

繁殖方式:繁殖期入夜後會站在樹枝上向四方大聲起鬨。繁殖期約為3月至9月,求偶時公母鳥會一起豎立羽冠,然後用脖子互相磨擦對方的脖子或背部,築巢於雜木森林或竹林間高枝上,以粗細如鉛筆的枝條或竹枝築成粗雜的盤形巢,1年繁殖1至2次,每窩產卵三、四枚白色圓形卵。

食性:一般以蚯蚓為主食,偶爾也會吃蛇和其他小型鳥類,例如黑眶蟾蜍、赤背松柏根,甚至會出奇不意的偷襲麻雀。

資料來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PS泛科學--黑冠麻鷺故事館 從小腳環開始通緝大笨鳥
黑冠麻鷺,公民科學的第一哩「鷺」
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20190402 聖山記事
道在自然-生態點滴
聖山樹種名錄  聖山簡介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s://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0134&Itemid=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