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身口意三業〉殘疾人和無畏施 /

2018-10-29
文/呂政達
台北市民權國中,一名妥瑞症學生在入學3個月後,飽受學校的壓力和身心煎熬,從自家頂樓一躍而下,這是教育的悲劇。
  •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幾個月後,他媽媽出來控訴學校和老師對兒子的處置,那些控訴的內容直指教育和人性的暗黑。
幾年前,我撰寫的《不落跑老爸》那本書就提到過,當罕病患者進入學校,學校會將這些孩子當做麻煩,千方百計刁難,被老師和同學歧視,最好就是趕快退學,讓每個家長自己去面對孩子的疾病。
我也想起殘障聯盟找我撰寫《殘》,我訪問過聽障、視障、肢障和精障方面的患者,某個午後,有名肢障者發言:「佛家說人身難得,但我這樣的身體,連正常走上一段樓梯都不行,可以算得上是難得嗎?」
我們常覺得某些佛經提到殘障甚至精障都來自前世的報應,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嚴重的歧視,某些罕病家庭甚至會將報應論內化,走不出陰影。雖然有論點考據這些佛經是後代的偽作,我也無法辯駁,佛法確實用因果報應在看待殘疾,但佛陀說的眾生平等和慈悲心,卻才是佛法的正解。
且回到《金剛經》那句佛陀的囑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成佛者的心眼底,法身、化身和報身沒有高下的分別,真正的慈悲沒有歧視的語言。當年的印度階級意識分別嚴明,首波羅被視為是第一次輪迴的「初人」賤民,但出身貴族的佛陀並不歧視他們,還不顧眾人反對,剃度了出自首波羅的優波離,成為他的追隨者。
現在,我們對殘疾、精障和罕病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們了解了基因和遺傳,但歧視是一個比佛陀時代還古老的課題,《法華經》的諸多譬喻,說白了就是一個歧視的主題。有一種說法,佛陀不讓殘障人士出家,但也有人為佛陀辯解,說佛陀是不想讓世人嘲笑殘障比丘而造口業。
殘疾人帶著業障,他們的身心修行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勇氣,有時候需要克服的是自己對自己能做到多少的認知。
那年,在輪椅族的壯遊Asia Try活動後,我跟那名肢障者說,其實,我們應該從他身上學習到勇氣。「在3種布施裡面,最殊勝的就是無畏施 ,比起物質和財富的布施還更寶貴。」
無畏施,就是經過你的布施,讓對方感到安心、安慰而不再感到害怕。無畏,首先就是送給自己的語言。像我們想送給那名來不及長大的妥瑞氏症學生,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你還是無須討好那些不了解你的老師,你認識的世界如此殘忍,無畏面對你的一切,是佛陀最好的布施。
當年,上花園新城訪問作家劉俠,她給我的無畏施如此說道:「身心障礙者是上帝特別留的一個缺口,好讓人間的愛從那裡冒出來。」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24273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