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自由論壇 | |
作者 Aries | 贊修 | |
2018-10-01 | |
帶領國史館改革創新
他是陳水扁總統執政的國史館館長(阿扁總統政績之一),上任時,是歷任以來最年輕的館長,更是第一位具有台灣史專業的館長。在他之前,國史館像個「養老機構」,館長等待退休,機關才剛經歷差點裁併的危機。 多數人根本沒聽過或搞不清楚國史館是什麼單位,還以為是曾發生命案的國軍歷史文物館。其實國史館即為全名,是國家最高的史政機關,隸屬總統府。 2000年5月22日張炎憲就任國史館館長的致詞,後收錄於6月出版的《國史館館刊》(復刊第二十八期)〈營造國史館美麗願景〉一文。圖片來源:張炎憲FB 他在館長就職典禮致詞時(2000/5/22)直白的說:「這其實不是我生涯規劃中預期停泊的一站,可以說是相當的突然,……從答應出任館長職務後,我常常在思考國史館究竟應該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前進,……如何稱職扮演好館長的角色,也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戰,……」 他一步一步帶領國史館進行關鍵的轉型,加強與外界的聯繫,尤其結合台灣社會脈動、增加地方交流;加強與學術界互動,合辦本土歷史文化的學術研討會;檔案與史料數位化,將館藏轉為數位檔案供查詢;建立工作的尊嚴,使同仁努力成果受外界肯定。這些項目,每一樣都不簡單,因為「國史館長期以來與社會隔絕」。 他真的帶領這個在深山林內快被廢掉的機構,擴大組織、健全功能,更重要的是台灣觀點的歷史收集與研究,他特別注重「1.台灣史;2.過去被當作禁忌或被忽視的歷史事件和議題;3.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傑出人物和事蹟;4.地方史;5.總統副總統行誼研究與決策檔案的整理」。 2002年3月28日在總統府3樓大禮堂的「介壽堂」,舉辦「《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暨《第六屆二二八紀念美展畫冊》新書發表會,228受難者家屬與各界人士約200人與會。圖為張炎憲館長敬獻新書給陳水扁總統,再由陳總統轉獻新書給228家屬代表。圖片來源:張炎憲FB 翻轉原以中國為本位的國史館,成為以台灣為主軸的國史館,朝向「研究所」、「檔案館」、「博物館」的多元功能發展。 這種溫柔但堅定的本土化改革,他不用特別下指示,部屬自會揣摩上意,他當館長後,國史館舉辦的活動、營隊,邀請來的講師以台灣為主體,就是例證。 握有行政資料,當「為台灣人留歷史」,他當館長任內(2000-2008)的出版品高達586種。非擔任國史館館長職務的30年間(1984-2014)出版品初估有232種。高達800餘種的豐沛產量,「打拼為台灣」。 2007年4月17日舉行「出類拔萃」口述訪談新書發表會,發表5本新書(系列的其中一部分)。 張炎憲認為: 1.歷史應是來自多元而非單方面,2005年提出的「出類拔萃口述訪談計畫」要重建台灣經驗的傳承。 2.台灣人才的奇蹟,是台灣奇蹟的動力。 3.國史館研究者專注歷史,對其他各行業的專業領域完全外行,藉此去學習陌生領域。 張炎憲並在結語提到: 國史館就是在「吃果子,拜樹頭」這一觀念上,秉持著一股精神,認為大眾不應該只關注政治上的明星,或經濟上的企業家,或是媒體上經常報導的人物,這些人物當然有他們的貢獻,但是,台灣能有今日的成就,是多方面人才所累積而來的成果,這些人才存在各行各業,有些人可能不擅言詞、有些人可能不太會寫文章,因此,國史館的責任,就是幫他們記錄下這段努力的歷史,如此一來才能讓台灣人民了解台灣過去的歷史,了解之後,彼此才能夠互相疼惜。 透過出版書籍,讓台灣人才打拼的成就,留在台灣的土地上。文字整理自: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四十三期)〈「出類拔萃」新書發表會紀實〉。圖片來源:張炎憲FB 這些看來眼花瞭亂的數字,簡單來說,國民黨時期的國史館,著重國民黨帝、王、將、相的豐功偉業;而張炎憲帶領的國史館,注重台灣土地的一切,「出類拔萃」系列從西瓜大王陳文郁的農業種苗、草蝦之父廖一久的水產養殖等歷史,一一成書。 再以廖文毅為例,在國民黨看來,廖文毅歸降,只是個失敗者,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值一提;但在張炎憲看來,「豈能成敗論英雄,不容青史盡成灰」,探討1950年代台灣人的主張和追求,引發的啟蒙與後續效應都值得深思。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4年前的10月3日:歷史學家張炎憲紀念日(2)
標籤:
台獨的民族英雄-張炎憲台灣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