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韋傑理:2018打開美台關係正常化的第一道分水嶺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記者許銘洲/編譯   
2018-08-17
1980 -2016年《台灣公報》(Taiwan Communiqué)創辦人兼編輯韋傑理 博士。圖片/Courtesy Photo of 台美人歷史協會
1980 -2016年《台灣公報》(Taiwan Communiqué)創辦人兼編輯韋傑理 博士。圖片/Courtesy Photo of 台美人歷史協會
長期關心台灣歷史發展的荷蘭前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今年4月間在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台灣洞識」(Taiwan Insight)網站,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美關係迎來分水嶺」(Taiwan- US relations face a watershed year),其內容指出,2018是台美關係高度進展的分水嶺,其關鍵情境變化,源於《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H.R.535),得到美國國會支持,並由川普總統在2018年3月16日簽署生效。
美國會雪中送炭
台美關係產生根本性轉變、推昇,主要是政治環境丕變使然。首先、近幾年來,美國國會對於民主自由台灣,持續遭受國際孤立情況,越來越不滿;並認為台灣從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走在民主轉型道路上,卻一直到今天還受到外交孤立、冷落,這實在沒有道理。
一些民主黨與共和黨的領導人,皆認為在台灣國際處境艱難之下,美國應該出面帶給台灣一些溫暖。同時,過去一些陳舊落伍的不成文規矩,或美台關係準則,都應該棄如敝屣。例如,規範美國高階官員不得稱台灣是個國家(country),或不允許台灣展示「主權象徵」。
由於跨黨派國會議員的共同努力,《台灣旅行法》2017年1月13日首先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完成初審,並在2017年5月4日的參議院委員會審查通過;接下來到了院會期間,兩院分別於2018年1月9日,以及2018年2月28日,全體無異議通過。
西方低估中國野心
其二、改變美台政治地景的另一因素是,從2018年初期,美國「對中政策」開始出現根本性重新審思,並尋求改變翻轉。之前,西方國家跟中國交往的流行思潮,樂觀認為西方有能力讓中國在國際社會,成為一位「負責任股東」(responsible stakeholder);多數西方社會期待,透過經濟發展,以及網路資訊流通,將會引導中國走向「政治自由化」(political liberalization)發展方向;結果,事實上大家都對中國看走眼。
國際知名觀察家以及一些前任政策製定者,目前開始反思過往數10年來的決策錯誤,認為西方對中國的確「看走了眼」。一篇深具影響力的專文,名為「算計的中國」(The China Reckoning),發表於2018年3/4月份的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該作品由歐巴馬政權時代的政策官員,前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以及國安智庫專家伊利.拉特納(Ely Ratner)聯合執筆。茲摘錄如下(部份)內容:
近50年前,當前總統尼克森(Nixon),一腳踏進與中國和解大門,其後諸多出爐文獻清楚顯明,華盛頓把過多心力,放在意圖塑造中國的發展軌跡與企圖心(…)。不論紅蘿蔔或棍棒,都動搖不了中國(僅管,先前的預測評估認為可行;實則不然)。跟中國進行外交正常化,以及商業活動,從未帶給中國政治與經濟的開放性(…),中國只在乎自己的發展路線,雖然表面假象,偽裝成符合美國的開放改革期待。中國披掛羊皮的掩飾,終究導致美國幡然醒悟,務必重新擬訂策略,對待中共政權。
英國《經濟學人》今年3月1日發表的一篇專文,名為「西方如何錯估中國」(How the West got China wrong),內容同樣提到,跟中國搏感情的「外交」、「經貿」拉攏關係賭注,都以失敗告終。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2月28日,由查爾斯.萊恩(Charles Lane)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也指出,美國需要一套長期性、清醒的對華政策反思,而且應將力氣(再投資)花費在亞太地區(Asia-Pacific region)的傳統民主盟邦身上;換言之,過往的盲目投資中國,只會助長對手氣焰。
中國習近平大帝強力宣揚國威
其三、必須根本性重新考慮如何看待中國基於強大崛起的中國,日愈挑戰現有秩序,並且公然藐視國際規則,意圖透過經濟力與軍力,重新建構一套自以為是,無視他國權利的獨斷「領土權」。2017年12月間英國《衛報》報導,關於中國在南海的全面性主權主張,就是個顯例;中國在南海佔據的小島上,緩慢隱秘推進,並透過填海造陸方式,將南海發展成自己的軍事基地。
就中國內部來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就職後,並沒有朝更自由化的發展方向,而是反其道而行,加大力道鎮壓異議民主人士;公民權以及言論自由受箝制程度,日愈變本加厲。此一嚴控趨勢,不只在中國內地,而是擴及西藏、東突厥斯坦(East Turkestan,即新疆),以及香港。
最讓西方觀察家徹底對中國期待破滅的關鍵事件(即壓垮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18年3月間,中國人民代大會,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排除國家主席與副主席的任期限制,等於讓宣佈國家領導人擁有終身任期。
期待川普政權推進台美關係正常化
其四、美國對台政策的根本轉變,其中一個因素是川普政權誕生。過去的美國政府主要聚焦於如何跟中國建立關係,結果卻少有關注台灣;然而川普較少受到傳統規章限制,而且視中國為美國戰略的競爭者。
川普就任,讓美國文官以及決策官員,可以突破過往框架,並在對台政策上擬訂一套更能反映台灣現實需要的作法,畢竟台灣20多年來已演變為活力民主社會;不應再用堆滿灰塵、莫名其妙,1970年代久遠製定至今的「一個中國」緊箍咒,來綑綁台灣。
在美國打算改變對華政策的氛圍底下,川普任命的官員裡面,已有一些人公開倡議,認為應該重新審視過去不合時宜的台美關係,這些友台官員,包括美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美國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Alex Wong),以及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頓 (John Bolton)。
美台關係的開展,首先要緊的是,必須廢除雙方交流限制;僅管台美雙方並無邦交關係,卻不能因此,禁止雙方「各層級」( all levels)官員的交流溝通,例如,《台灣旅行法》已明確要求打破這類不時合宜的限制性「指導方針」(guidelines),畢竟台灣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戰略盟友;彼此需要更多充分交流,而非限縮。
另外,遠比開啟美台「各層級」廣泛交流溝通更為重要的是,讓雙方朝「關係正常化」方向推進。1970-80年代訂定的「一中政策」,以及1979年台美斷交,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台灣在國民黨壓制政權的統治之下,國民黨政權主張主權及於中國全境,跟中共所主張的「中國主權」互相重疊,導致美國,以及其它西方國家,必須在兩中之間,務實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來代表中國。如今,台灣與中國,已無糾葛牽連,自應摒棄沿襲「一中思維」,框限台美關係。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437&Itemid=7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