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軍學院海洋史系教授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 Elleman),研究美國解密後的資料,出版了《看不見的屏障- 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這本冷門卻極為重要的研究,本書詳細敘述了自1950年起至1979台美斷交而中止的第七艦隊(其實是第七艦隊裡的一個支隊-台海巡防艦隊)巡弋臺灣海峽的歷史紀錄,以及其對於台灣命運的影響,還有在國際政治與經濟中的戰略意義,讓我們不只對於兩岸的軍事競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讓我們得以窺見解美國在台海戰略部署的根本目標以及運作實況,而且以這個認識為基礎去理解當今的兩岸軍事態勢以及美國的利益與戰略目標時,可以有非常清晰的理路,尤其可以從目前北韓與美國及中國的緊張關係裡得到驗證。
先講大家最關心的議題,當共軍入侵台灣時,美軍會不會介入?筆者看完本書後的判斷是一定會,但是美國的利益與目標是,讓這件事在發生以前就予以阻斷,讓其無從發生。
另外一個問題是,中共會不會犯台?中共想不想犯台?
歷史資料顯示,中共自1949年起到現在,無時無刻不想武力進犯台灣,只是因為美軍卡在那裡,他做不到,所以到現在還不能武力犯台,更深一層講,武力犯台的前提與結果必然是"OVER US NAVY's DEAD BODY",以這本書所敘述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美國與美軍確實有這樣的決心,而且不斷的透過各種強弱不一的軍事動作,向中國傳達這個訊息,而中國對這一訊息也確實毫無疑問,只是,基於防衛的成本與效果而言,這樣的態度不宜以明確的言語或文書來向中國或是同盟的台灣表達而已。
本書前半段第七艦隊台海巡防隊的長期巡弋任務,目的是以執行對中國東南沿海的封鎖禁運為主要的手段,來迫使中國與蘇聯因為經濟上的匱乏而發生裂痕,進而將中國拉攏到西方的對抗蘇聯的聯盟這一方,這個目的在1979中美建交後而達成,但是雖然因此讓美軍撤出台灣,台美斷交,第七艦隊也不再定期巡弋台灣海峽,美國海軍對於台海的偵訊與警戒任務卻不曾停止,其海軍對於台海軍力的部署上採取了極高的彈性與動員能力,這個態度於1995/1996年第四次台海危機中,兩個航母打擊群快速的到位就是一個例證,其中尼米玆號航母還被以最高航速的命令由波斯灣開到台灣,這個行動與之前的第七艦隊巡航的最重要目的「中立化」,有著不變的作用,而且也是再次為了維持同盟夥伴台灣的民心士氣,所必要的行動。
「中立化」政策,簡單講就是為了防止兩岸的一方具有攻擊另一方的軍事作為出現,軍事行動的原則是不主動發動攻擊,絕對的克制不挑釁是其主要特色,少量的軍艦行動宛如哨兵,甚至美國海軍已有了承受被第一擊的犧牲準備,但是保有快速動員反擊的強大準備,任何的美軍船艦被攻擊會立即引來第七艦隊主力的還擊。就在遼寧艦巡台以及北韓態勢警張之後,目前傳說正有三個航母打擊群聚集在東北亞,以及不久美國國會討論授權美國軍艦停靠台灣港口等,推論起來都是中立化政策下的反應。
這麼做是為了避免衍生出規模更大的戰爭。他反對老蔣反攻大陸,也警告中共不得犯台,並且以實際的軍事部署跟適當的方式透過第三方向中國傳達了這個政策。此一中立化政策從一系列實際的軍事部署上來看,從1950年起到現在2017看不出有絲毫的改變。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建立反美軍封鎖與介入的海上與空中軍事力量無疑是其突破第一島鏈及擴展海上影響力最重要的目標。不只是台灣海峽,從中國最近二十年來的作為看來,主張南海權益以及建立島礁基地,還有藉由北韓在東北亞製造緊張,應該都是在美國第一島鏈封鎖下的戰略反應 !中國確實意圖建立強大數廣的海上軍力,全面性的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而這樣的努力也確實已經大到讓美軍不敢小覷而開始改變此處的戰略部屬,甚至是經濟上的手段亦會漸漸出籠,以針對此一地區勢力消長的變化做出反應。
本書的撰寫以四次的台海危機為縱軸,以事件的各方反應與軍事作為為橫軸,精準描述的過去近七十年台海局勢的變與不變。有點像是蝴蝶效應般的,第七艦隊的台海任務並未受到太多的貫注,而這個任務實際上卻是影響了中美關係、蘇聯解體與冷戰的結束,這是本書最大的價值之一。無論是台灣史、中國史乃至於世界現代史,這個美軍有史以來最長的海上巡弋任務,都具有他非比尋常關鍵的一面。
作者提到台海像個開關,在248頁裡提到:「台海巡防艦隊的存在,不僅破壞了1950年代初期中國入侵台灣的計劃,同時使華盛頓能施以軍事壓力--藉由威脅要放任蔣介石的方法--去迫使解放軍將部隊從北方調往南方。有鑑於此,台海巡防艦隊的角色更像是個『微調式的電源開關』,得以使美國海軍在度量符合美國政府的宏觀政策目標下,來提升或降低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依照這樣的脈絡來看,類似的具有微調電源開關的地區,可能也包含的南北韓,釣魚台,南海諸島等,這些主權被刻意模糊化的地區,在整個島鏈圍堵的戰略上具有了相互支援的戰術作用。最近大陸放出美國若攻打北韓,也會考慮攻擊台灣的訊息,其實也是相同的戰略考量,整個東亞第一島鏈內的突破與防衛對於中美來說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更何況,中國還面臨著在西藏、新疆以及北方與印度、伊斯蘭勢力甚至是俄國潛在衝突,從這個邏輯來看,目前金正恩與川普的互相叫罵,卻不真正出手,也是基於此一原因,除非有一方想要在這裡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對於最近北韓的挑釁與美軍的反應,我也有了不同的想法,中國對北韓的放任,跟當年美國放任老蔣的反攻部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大膽的判斷,中國跟北韓在演雙簧,金正恩的動作可能有中國在背後的保證與支持,目的是在測試美國新政府的防衛決心是否出現變化。而對於北韓而言,這樣的軍事挑釁對於鞏固金家的統治地位亦是有幫助的,而美國也確實運用了這樣的機會找到了部署薩德與展示武力的正當理由,另一方面,日本、台灣與菲律賓及澳洲等美國盟友也需要美國在態度上展現決心,三方可以說是各取所需,然而危險依然存在,若有一方誤判而失控,很可能就是一場劇烈損失的大戰,而中日台韓都在極力的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至少現在是如此,可是,北韓金氏政權卻可以藉著大國在此一地區的衝突矛盾建立自己的關鍵地位,並且對各方叫板出價以爭取利益最大化。
從美軍一年多來陸續在南海以自由航行權挑戰中國宣示的領海主權,在韓國部署及展示快速集結的海上武力,支持日本在釣魚台的防衛,致電小英並派遣高階軍事顧問團參與漢光兵推、考慮軍艦駛進台灣等種種強弱不一的動作,我們可以得到確認,美國對於第一島鏈的防衛價值絲毫沒有動搖,對於中共漸增的軍事力量是以謹慎但不畏懼的態度在繼續其中立化政策。
而以更宏觀的範圍來看待美國的對中戰略,作者在最後的結論裡提到:
「自從1990年代中期起,台海巡防艦隊一直樂於出動--那怕是零星的,同時又只是精神上的,而非名義上的台海巡防艦隊。只要中國以武力統一台灣的目標不變,則巡邏任務的潛在條件依然未變。美國海軍的出現主要是提醒北京,華盛頓對保衛台灣一事的承諾。考量到美國海軍自從1990年代起,就多次派遣軍艦至台灣海峽或臨近的東亞海域,可以說台海巡防艦隊不曾結束過。事實上,在美國促進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整合,以及逐漸移轉為西方民主體制(作者應該是指經濟制度)時,在要與中國維持不至失控的軍事關係目標上,美國海軍依然是美方在軍事 、經濟與政治政策上的主要工具。對於今日美國國家安全而言,這些目標的重要性一如在1950年6月建立台海巡防艦隊時是同等的重要。」
由作者的最後結論,我們大概可以回答,台灣能不能獨立建國或會不會獨立建國的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自問,台灣可否有足夠的能力在對抗中國之餘,還能完全脫離美國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的支持而獨立生存 ?如果答案是不行,那麼台灣毫無選擇的必須成為美國對中戰略的必要且關鍵成員。以美國觀點來看,對中國的利益構成強烈影響的真正脫離現狀的獨立,確定會引起中國必然的強烈反應,尤其在台海軍事上衝突是勢必升高的,而這也確實違反了美國的戰略利益,如此看來實質名義上的獨立並不可行,到時候不用中國來打,美國就先出手了,例子就是阿扁作過的事情,此處不再贅述。
另一方面,兩岸和平統一呢 ?那代表台灣將成為中國在西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第一島鏈的圍堵被破,台灣原本面對中國的防衛部署,將會轉變成朝向東邊與南北兩側的攻勢部署,對抗的敵人將會是美日澳韓菲等國的軍事聯盟,台灣人也當然成了當年韓戰戰場上當然可以犧牲與緩衝的中國志願軍(大多是國民黨的投降軍隊)。
以上,台灣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統一或獨立或是維持現狀,聰明的人很容易可以明白,也應該很清楚了。
本書的精彩之處,不只在對於我們戰略地位的認識,同時亦揭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摘錄如下:
美國對於戰略的計劃與執行,是非常具有長時間的克制與耐心的,1969中美與台美關係因為美國戰略的需要而產生了反轉,經歷將近二十年的緊張對峙,美軍都極度克制的不主動對共軍開火,最終於1969年換來了對抗蘇聯最有力的盟友-中國,50年前的美國外交就有如此細膩成熟的戰略作為,何況是在當今的世界上,他在各地的操弄能力 !
台南空軍基地曾經存放核子武器 !
還有,我們不知道的秘密,1979中美建交後,雷根曾經秘密的向台灣保證防衛會繼續下去,如果中共打台灣,那建交公報就會失效 !
蘇聯在1969威脅要用核武對付毛澤東,中共其實是不得不找美國了,那時,球在美國手上,但是季辛吉跟尼克森把面子做給毛 !這個結果,讓中美聯手以及北約東西夾攻蘇聯,最後拖垮了蘇聯,促成了後來的阿富汗撤軍以及柏林圍牆的倒塌,然後蘇聯解體。
1960中國大饑荒的主要原因:
1. 國民政府聯合美軍在台海長達十年的海上封鎖,造成毛對於俄國的貿易依賴,欠下大筆債務,也對俄國造成成本上的巨大負擔,使中俄聯盟出現裂痕,至1960全面決裂。
2. 毛不願被赫魯雪夫支配,而面臨與俄國決裂 又要依靠俄國的局面,在俄國逼債下,迫使毛承諾並且不顧一切的提供糧食抵債。
3. 大躍近失敗下,糧食減產,同時又要大量出口到俄國抵債,才因此加劇了饑荒,最後數千萬人餓死。
以上是美國實施長期戰略與政策的結果,更加深遠的影響是,缺少蘇聯的軍事支援後,軍力的成長停止,侵犯台灣的軍事能力大減,也使中共轉頭面對西方,為後來與美國合作對抗蘇聯以及建交埋下伏筆。
以上,台灣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統一或獨立或是維持現狀,聰明的人很容易可以明白,也應該很清楚了。
本書的精彩之處,不只在對於我們戰略地位的認識,同時亦揭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摘錄如下:
美國對於戰略的計劃與執行,是非常具有長時間的克制與耐心的,1969中美與台美關係因為美國戰略的需要而產生了反轉,經歷將近二十年的緊張對峙,美軍都極度克制的不主動對共軍開火,最終於1969年換來了對抗蘇聯最有力的盟友-中國,50年前的美國外交就有如此細膩成熟的戰略作為,何況是在當今的世界上,他在各地的操弄能力 !
台南空軍基地曾經存放核子武器 !
還有,我們不知道的秘密,1979中美建交後,雷根曾經秘密的向台灣保證防衛會繼續下去,如果中共打台灣,那建交公報就會失效 !
蘇聯在1969威脅要用核武對付毛澤東,中共其實是不得不找美國了,那時,球在美國手上,但是季辛吉跟尼克森把面子做給毛 !這個結果,讓中美聯手以及北約東西夾攻蘇聯,最後拖垮了蘇聯,促成了後來的阿富汗撤軍以及柏林圍牆的倒塌,然後蘇聯解體。
1960中國大饑荒的主要原因:
1. 國民政府聯合美軍在台海長達十年的海上封鎖,造成毛對於俄國的貿易依賴,欠下大筆債務,也對俄國造成成本上的巨大負擔,使中俄聯盟出現裂痕,至1960全面決裂。
2. 毛不願被赫魯雪夫支配,而面臨與俄國決裂 又要依靠俄國的局面,在俄國逼債下,迫使毛承諾並且不顧一切的提供糧食抵債。
3. 大躍近失敗下,糧食減產,同時又要大量出口到俄國抵債,才因此加劇了饑荒,最後數千萬人餓死。
以上是美國實施長期戰略與政策的結果,更加深遠的影響是,缺少蘇聯的軍事支援後,軍力的成長停止,侵犯台灣的軍事能力大減,也使中共轉頭面對西方,為後來與美國合作對抗蘇聯以及建交埋下伏筆。
http://www.storm.mg/article/3348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