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以生命紀錄白色恐怖受難家庭的心情寫照

文化中心/台北報導 2016-06-22 16:53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去年與中研院臺史所合作出版《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三大冊套書,廣受社會迴響,透過女性的幽微意識,深刻反思白色恐怖帶給受難者家庭及臺灣社會的巨大衝擊。
接續《獄外之囚》的女性意識,人權館籌備處與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今日舉行《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新書發表記者會,回顧另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簡吉之妻陳何女士的波折人生,藉由她半個世紀前的工作手稿,讓社會各界認識這位茹苦含辛、堅忍卓成的一代助產士。
陳何女士來自臺南府城,家境良好,於鳳山公學校擔任教員時,與同校男老師簡吉先生結婚,卻因此改變了她的一生。嫁給簡吉後,依循習俗辭去教職,在家中侍奉公婆。簡吉自1925年開始,全心投入農民運動,捍衛臺灣農民權益,時常受到日本警察拘留,因此曾身陷牢獄十幾年。陳何女士一肩扛起家計,憑靠助產士這項職業,養育簡敬、簡恭、陳從(從母姓)、簡道夫、簡明仁等五兄弟長大。1951年簡吉先生遭白色恐怖迫害槍決,陳何女士扮演堅強偉大的母親支撐整個家庭;而她以日文書寫的助產學筆記,則宛如時光縮影,道盡那個時代臺灣女性的成長艱辛。
簡明仁先生致詞時表示,在當時日本政府強力推行社區醫療和公共衛生,助產士是一個女性可以賴以養家活口的職業,而他母親用日文寫就的助產學筆記,就像是另一本生命紀錄,看到大時代女性的一生,也是白色恐怖受難家庭的心情寫照。
「母親在家沉默不說話,我總是覺得家裡有甚麼地方不對勁,像是頭頂有塊烏雲,隨時都可能下雨。」簡明仁說,他童年的家庭聯絡簿只要提到父親,就會直接寫上「父歿」,但從沒有人跟他講述父親的事蹟;直到出國念書有機會接觸資訊和黨外報導,才慢慢勾勒出自己生長家庭的輪廓。
「尋歷史真相,還長輩清白」,簡明仁表示,他巡迴校園舉辦講座超過六十場,就是希望年輕人知道前輩們為臺灣人權自由民主所做的貢獻,認識人權館裡這些受難者的光榮事蹟。
《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見證1930年代臺灣加速進入現代醫學的腳步,這本筆記是用日文書寫,經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劉士永副所長帶領的解讀班團隊,以兩年時間每月定期聚會、翻譯,考證當時醫學專有名詞,進而和現代醫學進行比較研究而成,對於重建日治時期婦產科醫學知識體系有極大幫助。
劉士永副所長表示,臺灣從1902年起開始訓練第一代的女性助產士,「這不僅是臺灣女性的第一份專業工作,也讓現代知識、養兒寶典得以進入女性的閨房,開啟女人的心智,助產士是臺灣女性開化的先導者。」劉副所長強調,助產士雖然獲得社會尊重,但必須在風雨交加的深夜出門去接生,「陳何女士的筆記書為時代作見證,以她的生命史見證了助產士專業得以生存。」
《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新書發表的同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與大眾教育基金會簽署合作協議書,共同獎助白色恐怖及人權相關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鼓勵青年學子進行白色恐怖時期相關案件研究,探討真相,落實追求轉型正義的公義理念。


引用網址如下:      

http://www.peoplenews.tw/news/aa97025a-9beb-4d3e-a4e8-6c30234a8a1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