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外媒:小英外交變化球 擊中北京吞併要害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   
2016-06-29
相關指標似乎顯示,中國正上升為國際超強,其優勢增長速度,誠然在人類歷史上相當罕見。北京的崛起之姿,就像路面上隆起的突出物,異常醒目;不過事實顯示,世界上從來沒有國家,能一直維持2位數的經濟高成長。一旦國際社會一直投其所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能藉由吸附「國際能量」,持續推進中國利益中心化觀點,橫掃全球,甚至與國際社會為敵。
《日本新聞週刊》(Newsweek Japan),6月7日發表一篇美國智庫研究員伊恩·伊斯頓(Ian Easton)的專文(6月14日於網路重新發佈),名為「台灣人的變化球:為什麼台灣對中的外交政策踩煞車」(The Taiwanese Curve Ball: Why Taiwan's New Government Will Put the Brakes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內容指出,中國稱霸亞太的雄心與周密計劃,隨著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而遭遇挫折;這一場勝襲,也讓向來親善北京的國民黨KMT,連國會席次也一敗塗地,K黨因而瀕臨解體。
對中國而言,其夢碎與傷痛,不只失喪向來支持統一的K黨盟友;更糟的是台灣新政府一概反對任何形式的「統一」、「統合」。重新執政的民進黨,過去就被中共厭惡摒棄,因其鮮明的台灣主權立場,以及異於中國的「台灣國家認同觀」。
隨著台灣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在520就職,標誌著中國「嚴峻挑戰」時代來臨;她是1位政治上的中間路線者,此度挾著台灣民意的「強大授權」當選;導致北京魔手,很難透過分化台灣內部社會、黨派勢力,見縫插針,動搖蔡的領導地位。過去以來,北京一直企圖弱化,並千方百計想巔覆台灣政府。
北京意圖搗毀台灣新政府的領導威信,其前奏曲,始於520新總統就職前後。中國透過各種管道,要求新政府接受「一中原則」;另外,中國過去釋出的陸客洪流,也將逐漸限縮為涓滴細流。今年台灣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的邀請函,一度遭中共阻撓,其後美國外交人員,透過居中斡旋,才讓大會邀請函正式發出。中國的水陸兩棲作戰演練,也持續在台海進行。這類北京對台的威脅訊息,近來持續發送;而且糟糕情勢,還會接踵而來。
小英總統的就職演說,一如外界所預期,並沒有提及「一中原則」,這讓台灣民眾覺得,蔡能站穩台灣主權立場,也證明大選期間投票給她,是正確選擇;換言之,現在的台灣民眾,以及她們的總統,都不接受來自北京的恣意恫嚇。眾所周知,「專制政權」之所以能夠繁盛,源自於「恫嚇成功」的激勵;然而,北京這一仗失利了,尤其當遭脅迫對象無所畏懼,專制政府就像漏風的氣球般,一點用處也沒有。
蔡總統個人,明顯流露一派穩健冷靜特質,她是位務實的政策專家;而非意識型態沖昏頭的政治人物。這種風格,對於華盛頓,以及東京,都富有吸引力。這2個國家都需要來自台灣支持,共同制衡中國的領土「擴張主義」。另一方面,他們不希望台灣給予北京,有「昇高局勢」的可能藉口。這位立場堅定,處處自我節制的蔡總統,予人恰如其分,得以平衡北京霸氣的良好觀感。
專文指出,海峽兩岸水域的不平靜,隨時可能再度爆發,而且不久將來,可能就會發生;屆時,國際社會將找出「誰是製造麻煩者」?這位挑起衝突元兇,想必不該是蔡總統,應該會是中國主席習近平;有資料顯示,中共習主席喜歡滾沸的危險對抗遊戲。

對付台灣,成了北京政權首要使命
中國過去的具體不良紀錄(逾越法律行為),包括有擾亂國際水城,劃設廣大的中國航空識別區,發動駭客攻擊,其動作甚至延伸至外太空,以上這些領域,任何國家都不能宣稱擁有主權;不過,卻都擁有共享利益。另外,中國在國際經貿、環保,以及人權領域,都出現惡劣不堪紀錄。國際間一些曾遭受中國恫嚇的國家,對此心知肚明,一旦海峽2岸發生衝突,他們很可能會站在「同情台灣」這一方,而且此類國家數量明顯上升之中。當然,就個別而言,沒有國家可以獨自抗衡中國;就集體而言,卻能夠結盟為強大持久的「抗中」板塊勢力。
展望未來發展趨勢,北京對台的外交政策,顯已捉襟見肘,無力化解台灣人的「認同演進」動力。目前自認為台灣人的認同比率達到近85%(譯註:有其它數據顯示超過9成),這項數據顯示,甚至連在中國出生的老一輩長者,都不再將自己視為中國人。換言之,絕大部份台灣人,將兩岸關係視同「國與國」關係。然而,中共依舊對台懷抱激烈的(民族主義)「征服觀點」,打從1990年代開始,中共的軍事、政治主軸,皆將台灣視為其首要奪取標的。既然,蘇聯入侵中國威脅,已成往事;征服台灣就成了中共將領的第一要務;其次目標,係美日2國(台灣的安全夥伴)。事實顯示,台灣民主日愈鞏固,人民想要切斷與北京專制政權關聯性的動力就日愈深化。
專文指出,當獨立傾向的民進黨再度執政,北京很可能必須將其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台灣;中共會重新徵調,過去分散於全球各地的政經及軍事資源,轉而聚焦到台灣目標。專文也指出,北京先前的國際外交發展策略,包括「21世紀絲路」,創設亞投行(Asi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Bank),以及中共國企對外直接投資等資源,可能將被中共高層逐一審視,考慮是否重新挪動,用來加強對台「施壓槓桿」;這類施壓動作,還包括在聯合國,以及國際組織,防堵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
一般通則而言,掌權者較希望一次只聚焦於少數幾項問題;如此才不會分身乏術,尤其對於中共,這個高度中心化的集權國家而言,更是如此。相較於中共先前的領導人,習近平希冀個人「權力一把抓」的結果,導致其身邊鮮少有可用親信,得以幫其分勞減憂。習近平必須在(南海議題)海洋擴張主義,以及官僚整頓鞏固權力中心(譯註:有人說該舉動為肅清異己)之間,重新調整其政策著墨的「先後次序」;習將為此頭痛不已,甚至有力不從心困境。
習近平面臨了內部權力未臻鞏固隱憂;而中國外交官也將因台灣問題而焦頭爛額。這些中共外交官必須處心積慮,讓「台灣反中」的銅板現狀,翻轉過來。為了贏得此一任務,北京在國際的外交布局,必須集中火力打擊台灣;從而難有有餘裕,在國際間推展新興「外交攻勢」。如此一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民主國家,有更多機會,重新奪回過去失陷的外交陣地。
專文指出,華盛頓方面,對於北京刻正身陷台灣問題泥淖之際,應善用此度良機,尋思策略,以挫敗復仇者習近平的銳氣。理想的具體做法,包括強化台灣的安全與經濟力量;並在太平洋、印度洋區域,充實聯盟國家之間的經濟與合作關係。
專文結語處指出,美國想要發展穩定、繁榮的未來亞洲,必須對中國的區域擴張主義,展開果斷反擊。這次蔡總統執掌台灣政局,對於日本安全,以及亞洲民主發展,皆功不可沒。基於美國國家利益,以及承諾扮演亞洲再平衡的樞紐角色,美國應藉此良機,發展新而有效的戰略布局。當然,過程中有許多艱難的佈署工作,必須速速著手推動。
Source: 民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