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柯文哲:做到讓人想快點回台北生活

嚴珮華、余佩樺

柯文哲上任五百多天,日前接受《天下雜誌》專訪,以下是專訪摘要:
問:市民都很關心大巨蛋案子,目前似乎已經成為你市長任內的不定時炸彈,你如何看?要怎麼解決?
答:我跟馬英九、郝龍斌在處理大巨蛋,有何不同?以前兩位市長都擋過,最後都屈服,至少在公平正義上,我撐得比較久。但最後我會不會投降、失敗?還不知道。所以我呼籲全國人民給我支持。
這個工程有兩個選擇,堅持公安、大膽處理,另一個是算了,拖太久乾脆放水,蓋出不安全的東西。我也知道一個事情拖太久,民調會低,因為人民不耐煩,但難道怕民調低就蓋不安全的東西?這就是我的選擇,至少I do my best(我盡力),堅持我的理念。
問:什麼情況下你會投降?在你這任任期結束之前,可以看到大巨蛋完成嗎?
答:請上天賜我智慧和勇氣。我只能說盡快解決,但也不要因為民調或選舉而妥協。安全是底限,無法妥協,至少要蓋出安全的東西。
問:你上任後,交通政策不斷推陳出新,從興建自行車道到推廣智慧交通,看來立意良好,但也帶來塞車的後遺症,市民怨聲載道。你做過檢討嗎?這樣的陣痛期會多長?
答:我認為,革命要分階段。以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而言,這絕對是對的。因為台北市車禍死亡人數,行人佔三○%、機車六○%,其他一○%是汽車。但讓它退出要有替代空間。比如先留八○%替代空間的停車位,大家還能接受,但比六○%低,大家就嘰嘰叫。
那應該怎麼做?能夠留下超過六○%替代停車位的地方先做,如果找不到可以留六○%,那個地方就不急著做。
我們過去只強調do right things(做對的事),現在do right things,還要at the right time, at the right place, by right persons(時間、地點、人,也要對)。要求機車退出人行道騎樓,策略是對的,但要有順序,不分青紅皂白就退出,都沒有預留停車位,當然民怨四起。
這也是我們的反省,政治需要專業。以前我們在做對的事情,沒有考慮時間、順序、地點要對,想到是對的就做下去。
什麼是政治專業?如果從A點到B點,搭乘公共運輸沒有比機車便宜,請問他會坐嗎?當然不會,這是一個典型例子。在策略上,一定是先解決公共運輸,捷運要降價、公車票價要調整,再解決機車嘛。
問:從大巨蛋到交通問題無法解決,台北市民對政治人物的容忍度很低,也讓你的民調一直下滑。你怎麼看? 如何修正?
答:為何要做策略地圖?就是要每個動作都符合邏輯、戰略,而戰略上的錯誤要用戰術、戰鬥彌補。因此我們不允許每個動作都對、但合起來不對。所以要do right things, at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by right persons。過去就是只有do right things,才會合起來都不對,這都有待改進。唉!
我也開始承認政治是專業。現在我比一年前進步很多,還好我的學習速度很快,不然就完了。
問:擔任台北市長五百多天,在所有施政中,你最驕傲的是什麼?
答:每個改革都需要陣痛。但有件事情我最驕傲,當台北市長一年四個月,沒有一個工程追加預算,一個都沒有。
我會追加預算只有一個,拆北門。一開始計劃是三個月,因為縮短工期到過年拆掉,追加六千萬把工期壓到八天,後來六天拆掉。要是按照原訂計劃封三至六個月,我現在民調大概只剩下九%了。
問:明年即將舉辦世大運,總經費約兩百億元,你希望這能為台北市留下什麼?
答:我們最近在思考,以後台北市要做重大賽事,要先回答預期目標、好處及benefit(利益)是什麼,先思考目標再去爭取主辦權。
現在只能敗中取勝,既然錢花這麼多,就要做好。第一是利用世大運,讓台北變成具有運動風格的城市。如每個里認捐一個國家代表隊、每個局處認養一項運動,讓台北成為具有運動風格的城市。
其次是利用世大運,改善硬體,讓台北成為國際城市。舉例來說,把整個捷運站名重新編碼,前面是一組英文數字,捷運公司預計要花一億元,讓台北從Mandarin-speaking community(華語社區)變成English-speaking community(英語社區),至少用英文的人在台北有辦法生存。
問:偉大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巴黎是時尚之都、京都是文化之都等。你希望任內為台北打造什麼樣的品牌?
答:華人世界最創新的城市,最多元、開放、民主、自由,以及最創新,住起來最舒服的城市,easy and comfortable(輕鬆且舒適),這是我們的目標,讓那些有錢的中國人,在上海、北京賺夠錢,到台北過度假生活。
我覺得,現在我們已經有那個樣子。你想想看,北京人看到霾害就想逃,而台北PM2.5計劃正在執行,未來會更乾淨。另外舉個例子,我這次去美國,有個美國亞利桑納州的眾議員,很積極說「他支持台灣」,理由是他到中國,臉書、Line、Google、雅虎、Gmail都不能用,相對台灣完全不同。
我們要做到的是,一個人在台北市生活,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到了另一個城市,就想要趕快回台北生活。
以前說要跨越、推倒藍綠,所以以「白色力量」為名;現在我們強調的是一個新的口號,不是藍的、不是綠的,也不是白的,是進步的。所謂進步,是進步的價值,包括多元、開放、環保、永續等。(余佩樺逐字稿整理)。
北市府具體推出中長期計劃
邁向智慧城市 公宅政策得先實現
五月,台北市「生活實驗平台」(Living Lab)徵件完成,計有51個創意想法將陸續在台北市發散開來。這是北市府首次開放公共服務與資通訊(ICT)業者合作,讓台北市成為智慧實驗場域先行者。
「台北市就是智慧城市,」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說。
如何做到?林欽榮說,短期積極布建光纖、WiFi的基礎建設以串聯物聯網平台,並與產業界攜手,以創意應用在市民生活中。
中期設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先將市民的需求、廠商的產品與服務對接。長期則以公共住宅計劃智慧實驗場域。
實現高齡照護的智慧住宅
負責這項任務的林欽榮說,未來每一年,台北市會多出1%的65歲以上老人,這項「台北市公共住宅智慧社區計劃」包括遠端醫療、長照等公共住宅,被視為智慧城市的長期大計劃。
這個計劃將從四年兩萬戶的公共住宅中選出六千戶,以營造廠加上建築師、ICT產業的統包方式,增加3%到5%的經費用來做ICT設計及其興建與應用,例如太陽能發電、智慧停車場、電動汽機車充電系統、智慧三表(電表、水表及瓦斯表)、公共無線網路,並將設置3U(U-Car、U-Moto、U-Bike)的共享基地。
台北市選出六處公共住宅基地,分別有不同智慧實驗場域分工。(見表)
台北市都發局正工程司張裕隆表示,以靠捷運象山站的信義區六張犁基地為例,共計興建972戶,其中300戶作為智慧住宅,將設有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以健康老人為照顧對象,設有遠距醫療、量測儀器、急救系統等設備,並與台大、中國醫藥學院等談合作,作為高齡健康住宅照護的智慧實驗住宅。
文山區居民指出,在社區設老人照顧中心住宅,宜一併考慮鄰里的臨時托老所、老人運動公園聚集的防護設施,以及義工的數量等周邊配套問題。
但是,市長柯文哲已承認,四年蓋兩萬戶的公共住宅政策,將無法完成,開工就算達標,智慧住宅能否如期完成,也成問號。(嚴珮華)


引用網址如下:      
http://www.msn.com/zh-tw/news/2014election/%e6%9f%af%e6%96%87%e5%93%b2%e5%81%9a%e5%88%b0%e8%ae%93%e4%ba%ba%e6%83%b3%e5%bf%ab%e9%bb%9e%e5%9b%9e%e5%8f%b0%e5%8c%97%e7%94%9f%e6%b4%bb/ar-BBtrTb8?li=BBqiNIb&ocid=ASUDH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