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貨貿協議突顯台灣缺乏產業藍圖規劃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民報/社論   
2015-12-04
隨著協商談判接近尾聲,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再起漣漪!雖然執政、在野兩大黨在選前對此策略性地低調以對,僅有若干民間團體的抗爭,但選舉結果即將塵埃落定,台灣還是必須嚴肅面對貨貿協議對台灣經濟的深刻影響。
台灣在貨貿協議中的目標主要是爭取石化、面板、汽車、工具機等出口至中國免關稅,但中國基於這些都是其正在致力發展的產業而無意開放;而中國要求台灣開放、降稅的,包括了農產品、鋼鐵、紡織、塑膠加工下游製品等就業人口眾多的內需產業。因此,貨貿所造成的衝擊性質與服貿協議類似,都可能犧牲農民與基層勞工利益而成就出口資本家,不利於分配公平,這也是與產業重疊程度高且低薪的國家簽署FTA的典型傷害。更重要的是,貨貿協議無助於台灣最迫切需要的產業轉型升級與低薪現象的改善,甚至有以害之。我們可以從經濟部回應外界質疑、「重申貨貿對我產業重要性」的內容來檢視。
首先,對於爭取石化、面板零關稅將延後產業升級,犧牲其他內需及民生產業的質疑,經濟部的回應是「政府為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除透過貿易談判擴大海外市場,也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兩者並重」。這是一個典型的口號式回應。政府「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多年,不但效益不彰,更是台灣出口持續衰退的主因。政府長年努力提供低成本的環境,甚至扭曲了資源的配置,使廠商耽於溫床,正是最重要的原因。政府宣稱擴大市場與產業轉型並重,若能成功,也不至於有如今低薪化的現象與對兩岸協議的疑慮與抗爭。
經濟部也表示「政府資源投入並非只集中特定產業,2013年我石化產業產值為1.92兆新台幣,間接帶動產值為7.29兆新台幣,超過本業甚多」,「在環境成本上,則朝高值化及透過輔導改善製程來降低產業的資源耗用量」。事實上,貨貿爭取的,仍是五大泛用塑膠產品的零關稅,然而,當年台灣捨棄國光石化時,經濟部要發展特用塑膠高值化產品的宣示言猶在耳,如今高值化的石化產品何在?「透過輔導降低資源耗用量」的成果何在?說穿了,為了產值目標,還是得犧牲環境,還是想靠貨貿來協助泛用塑膠產品。果若成事,難道會使廠商更致力於高值化特用塑膠產品的生產?
在此輪談判中,工業局長吳明機表示,為了守住農產品不開放,將「不惜以工業支援農業」,增加開放工業產品降稅的項目。這也顯示了政府對於產業發展缺乏藍圖規劃。首先,在兩岸產業已高度重疊競爭的情形下,農產品開放固易受到傷害,其他工業產品就不會嗎?到底是哪些產品會受到犧牲?其考量原則何在?難道不需要有具體的產業規劃藍圖為本?其次,不順暢的談判進程已說明了我方擔憂的傷害很可能高過所可獲得的「利益」,在弊很可能大於利的情形下,為何一定要談完、簽訂貨貿協議?須知協議未談成絕非代表失敗,反而是某種可能的成功。
政府應摒棄面子問題,秉持「談得不好的FTA不如不要」的原則來處理貨貿協議,更應提出具體的產業發展藍圖,並在此基礎下進行未來所有可能的貿易協商談判與自由化,如此才能免蹈ECFA早收清單只重視關稅節省效益卻無益於產業發產與出口的覆轍。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196&Itemid=7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