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3歲的陳燕麟醫師已發表40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新店耕莘醫院表示,陳醫師開發出包括乳癌、大腸直腸癌與肺癌的標靶藥物基因檢測,病理科主任呂福江讚許:「陳醫師升主治醫師時,醫院剛好成立分子病理科,當時是他完全負責把這個領域建立起來的。」
被譏殘障暗自哭泣
每天陳燕麟拄柺杖走到停車位,兩手吃力地將雙腿移上駕駛座,自己開車到醫院上班,剛發病時他悲愴,「曾聽見同學叫我殘障,看不見未來。」
陳燕麟回想15歲,某天老師進行跑步測驗,他說衝出起點後,突然發現雙腳無法使力向前,愈跑愈慢,力氣盡失,「感覺不到是否有在蹬地,彷彿拖著不屬於我的身體。」台大醫院神經內科確診他罹罕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台灣不到百例。
「常憂心病情惡化」
「爸媽當時自責,認為肇病的基因突變是他們造成。」陳燕麟說,第一次低潮,是大腿做切片檢查後在家休養,「每晚我都躲在被子裡哭。」
高三選填大學志願時,爸爸對陳燕麟說:「你身體不方便,也許讀醫能幫助其他人。」成績優秀的陳燕麟也認為,從醫除可研究自身罕病,更能幫助其他更多病患;後來考上輔大醫學系,「但有時會恐懼與絕望,憂心病情惡化突然過世。」
鼓勵病患努力圓夢
採訪中陳燕麟說:「等一會兒我要坐下,不要被嚇到喔,先講讓你們有個心理準備。」突然間他碰地一聲,失重墜落般摔在座椅上,記者當場嚇一跳,他解釋:「無法施力,我的坐下,就跟正常人跌倒一樣。」而他起身亦須耗費全身力氣、竭力扭動撐起。
老師曾提醒:「走臨床科別會碰到CPR、急救等,不是你不願做好,而是無法勝任。」最後陳燕麟轉攻病理科,他鼓勵病患:「不要因缺憾就放棄全世界,多想想我們能做什麼,努力實現夢想。」
陳燕麟(33歲)
學歷:輔大醫學系畢、現讀博士班
經歷:耕莘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專長:一般外科病理診斷、分子病理診斷
成就:成立分子醫學實驗室,發表國際期刊論文逾40篇、2014年新北模範勞工、2015年新北醫療公益獎
資料來源:耕莘醫院、陳燕麟醫師
【報你知】肢帶型肌肉萎縮症
肢帶型肌肉萎縮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是種肌肉病變,肢指四肢、帶指肩膀骨盆部位,患者四肢骨骼會逐日無力或萎縮,臨床抽血會發現異常,肌肉酵素升高數十至數百倍,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現症狀,部分患者是基因造成,大部分病因仍不明,這類疾病尚無有效療法。
引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