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皓平
我們都愛看海豚表演,牠們渾然天成的可愛模樣加上溫馴、乖巧的個性,讓全世界的海洋公園都爭相「邀請」海豚來作伴,期望馴化牠們,來表演各種高難度的跳躍、翻滾、衝刺等動作,甚至跟著馴豚師合作完成花式表演,精彩內容總是吸引各地遊客前來觀賞,也為海洋公園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
海豚表演為觀眾帶來如雷掌聲與笑聲,但許多人不知道,這是人類自私的剝奪海豚自由,甚至還會因此減少壽命而換來的,歡樂的背後,隱含血腥的屠殺與捕抓。
每年的9月至隔年3月,是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血腥殘暴的日子。漁民們會利用金屬儀器製造「音牆」,擾亂海豚的回聲定位,再逐步將海豚引進當地的淺灘港灣中。
眾多順著洋流游經此地的海豚,會遭漁民大量屠殺,血液染紅了海面,十分令人怵目驚心。被日本人諷為「海豚地獄」。
2009年,紀錄片《血色海灣》(The Cove)揭露了日本漁民的殘忍行為,此片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也因這部片的影響力,開始讓世人重視這嚴重破壞生態的惡習,但太地町漁民認為這是百年來傳統,也是漁村維持生計的唯一方式,不只不願中止這文化,甚至還有當地政府的暗地保護。
這個月,《血色海灣》主演、同時也是海豚保育推廣者的理察歐貝瑞(Richard O'Barry)再次回到了日本,想看看當地人有沒有停止捕撈,但一幕幕海豚擱淺、獵殺的畫面令他心碎。在發現呼籲「不捕撈」沒有顯著成效後,他再次宣導遊客不要去海洋公園看鯨豚表演。
事實上,被圍捕至海灣中的海豚,會先由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園代表挑選健康漂亮、年輕的海豚,而剩餘沒有被選中的海豚,則會被漁民以魚叉一隻隻屠殺殆盡。被斬殺的海豚會以豚肉賣至世界各地,成了當地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因此,這些海豚不是死,就是失去一輩子的自由。
在海洋公園表面上看來快樂的海豚,實際上有多痛苦?你不能不知道。
首先,牠們沒辦法自行決定能夠吃些什麼,跟以往在大海中自行狩獵的模式相異甚大,被豢養的海豚,餵食的量由體重決定,這都是有一定配額的預算控制,並且再依海豚表現好或不好,決定是否增量或減量,以此做為激勵,讓聽話、服從、乖巧的海豚吃到更多食物。
表面上,海洋公園會對外表述供給海豚定量的飲食,避免挨餓,但說穿了,人類只能利用食物做為誘因,迫使海豚必須基於生理需求而表演。
其次,海豚、鯨魚原先是生活在廣闊、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能夠自由翱遊的程度不難想像。牠們能夠自由的選擇想去什麼地方、想順著哪一個洋流去補食,也能夠依循天候變化,自在遷徙到較為溫暖的海洋。
但被捕撈的鯨豚,只能活生生被禁錮在一定的空間中,游一游就會撞壁,更遑論想要衝刺,或者自在的俯衝、跳躍。牠們像被關在牢籠般,每天面對死沉沉的池壁和杳無生機的泳池,這種完全人造環境會影響海豚心理,更剝奪了牠們的健康。畢竟無論人類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打造跟大海一樣的水質、洋流、水溫。
再者,海洋公園宣稱,豢養的海豚會獲得比在外海的海豚更多照顧與醫療資源,平均壽命也比較高,但事實根本相反,否則,我們不會一直聽聞海豚死亡的消息。
人類至今還無法完全了解海豚的疾病成因或妥善的治療方式,事實就是:在大海中的海豚平均壽命可達40年,但人類飼養的海豚,壽命往往不到15年。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曾表示,鯨豚的智商很高,也有繁複的社會地位關係與家庭、族群之間的聯繫,牠們是群居動物,感情十分深厚。
當牠們被捕捉、傷害,會歷經跟人類一樣的害怕、緊張情緒,然後目睹親人被殺害的血腥畫面,再經過漫長又幽閉的運送過程,那心理創傷影響是很高層面的,久而久之,許多鯨豚會有自殘及傷害其他鯨豚的情形。
在海洋公園的海豚,一天「工作」8小時,每一次上工就是1小時,然後演出一堆違反牠們習性的動作,包括讓人類騎乘、頂起馴豚師翻滾、搖呼拉圈等,歡樂的背後,隱含無限哀戚。
由於海洋公園的數量日漸提高,日本、中國、韓國境內合計就有超過百間的海洋公園與水族館(台灣也有4家),為了表演需求,吸引遊客觀光、賺取門票的龐大利益,業者通常會花一隻15萬美元(約台幣450萬)的優渥價格購買海豚。這價格對許多海洋公園的營收來說,根本只是九牛一毛。
你還要去海洋公園、水族館看表演嗎?你所付出的門票錢,成了他們再次購買海豚的經濟來源。唯有我們拒看、拒絕任何對海豚的不利舉動,才有可能讓這最血腥的傳統因失去了經濟價值而停止,值得你我省思。
(圖片來源:wspa、wallpapers、pmcoaching、hawaiinautical)
引用網址如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