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 摻一點不會死... 」台灣真正的食安問題,來自已經扭曲的人性

\\

Linda, NOM Magazine

早年中國充斥黑心食品,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有種「 呼~,還好我們在台灣 」的心態。但近年台灣也是食安問題不斷,我自己身為甜點師,每每都很有直接中槍的感覺。
台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一個巴掌拍不響,從消費者、生產、製造、販售,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社會責任。
當一個環節出錯的時候會發生什麼連鎖反應?以地溝油與之後的退貨事件來看,商家因為每天面對消費者要負責,所以越來越多重視品質的商家。可是商家對於中上游的成品半成品,往往很難分辨優劣。因為製粉、做原物料、榨油並不是一般店家的專業,就是只能相信原物料廠商。
消費者跟商家其實都是受害者,真正有問題的人是不良的製造商。就像男人劈腿,兩個被騙的女人還互相扯頭髮傷害對方一樣,應該要聯手去打那個男人才對。
就拿塑化劑為例,不良廠商使用非法塑化劑的配方已經長達30年,導致中下游超過五百件的塑化劑商品30年來充斥全台(這還是追蹤到的部分而已)。案件中判刑最重的負責人只被判15年刑期併科15萬罰金,只要7年半就可以假釋出獄。
全台灣人民30年來的健康跟誰討?消基會聯合廠商提出的訴訟,只賠120萬,有商家只得9塊的賠償。 更多的廠商說不知道塑化劑對人體有害,因而沒事。如果真的不知道塑化劑會危害人體,卻還使用,就代表它並不具專業知識,又怎麼讓它執業呢?就算不起訴也要吊銷執照。
國外光是冰箱失溫,餐廳就會被勒令停業。台灣這種故意犯罪行為似乎都判的太輕,最重要的是還很難被抓到,被抓到還可以狡辯,才會嚇阻不了那些無良製造商。
就跟現在頻發的社會案件一樣。「 殺一兩個人不會死 」「 摻入一點假油不會死 」「 吃一點塑化劑不會死 」。台灣真正的食安問題,來自於已經扭曲的人性。連那些工廠的員工或許也都不懂,老闆到底叫他們放了什麼進去? 而真正了解真相的人,是否應該背負蓄意傷害罪、詐欺罪?
我一直覺得台灣有個怪現象。
在國外,自己煮一般可以比去餐廳買便宜7~8成。 台灣卻是「自己煮,比外面買貴」。曾經幾次自己想要下廚,食材隨便買買都貴到不行。餐廳因為有房租裝潢設備人事等成本,一定會轉嫁到商品上。那為什麼台灣美食可以做到這麼便宜? 我在自己家裡自己煮,都不需要房租人事的成本,光買菜起來還是比外面貴,店家成本又是如何去壓低的呢?大家可想而知吧?
我曾經在火鍋小吃店的廚房看到油桶中的醬料,很明顯來自化工廠大量調配的。職業的直覺與優勢,我能分辨很多店家賣的商品口感、味道,其實都不天然。 而且在國外跟外國人一起相處,深深感覺「 台灣人是最注重養身,卻是身體最不健康,整天往醫院跑的民族 」。
我實在很難不去聯想這跟我們每天的飲食、呼吸的空氣、喝的水無關。
曾經聽過一個離奇的例子,在民國不知道多少年的時候,政府查出了毒澱粉,所以勒令停止這種毒澱粉的供應。某間肉圓店自從換了粉之後,肉圓的口感怎樣都不對,生意一落千丈。直到老闆重新找到了毒澱粉的供應商,因為不知為何那種澱粉在台灣似乎又合法了,於是老闆就做回從前好吃Q彈的肉圓了,也不用因為調整原物料而調漲,皆大歡喜!!是嗎?
一個麵包店老闆曾跟我說,好多老實做事認真用料的店家,因為成本高、賣的貴,所以經營不下去。往往生意好的店,都是偷工減料的。用不好的原物料做的低價產品,結果劣質品把優質品在市場上給淘汰掉了。
一分錢一分貨我們都懂,可是當消費者用價格選店家的時候,店家也只好用價格選原物料。最後留在市場上的,有很多其實是消費者選擇後的結果。
食安的爆料我們應該慶幸,這是一顆埋了數十年的炸彈。
每天持續地安靜地在我們身邊爆發,殘害我們的健康、還有最親愛的家人朋友。 台灣社會價值觀普遍追求「便宜又大碗」,導致我們可能都是黑心產品的間接推手。指責政府把關不嚴的同時,我們又曾經為了自己的食品安全做過什麼努力嗎? 
政府:需要修法,嚴厲譴責不法。抽驗報告違法就直接勒令停業,不要限期改善、罰款警告而已。
原料廠:需要有良知,因為小小的原物料會影響到大多數人的健康。不要讓「台灣製造」,變成黑心的代名詞。
店家:需要多充實專業知識,辨別食材的優劣,提供優質的商品。
其實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要關心自己把什麼東西吃下肚子。
市場是一雙無形的手。不要用價格淘汰掉優質的店家,因為最終淘汰掉的,可能是自己的健康。
 
引用網址如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