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學運70載 凝聚台灣認同

2015-04-28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中研院社會所正舉行台灣學運史特展,社會所副研究員湯志傑表示,台灣七十年來的學生運動有一個明顯趨勢,就是逐漸形成一個很強的「本土共同體」,而這個本土認同的對象就是「台灣」。
  • 中研院「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展出大量史料及珍貴照片,現場並重新打造318佔領立法院場景。 (記者湯佳玲攝)
    中研院「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展出大量史料及珍貴照片,現場並重新打造318佔領立法院場景。 (記者湯佳玲攝)
湯志傑說,自白色恐怖時期起,儘管一九七○年代的保釣運動掀起青年覺醒,從「現代詩論戰」到「鄉土文學論戰」、從「中壢事件」到「美麗島大審」,承轉了學運史斷裂與連續,但八○年代以前的校園其實是「落後」的,是被校園外的大環境「帶著動」;八○年代中期慢慢起來,參與婦女、環保等各式運動,即使到九○年代的野百合,學生都還只能算是「社會代言人」,比如野百合訴求的國會改革,其實是自一九七○年起就有的聲音。
但是去年的三一八太陽花學運不同,學生在太陽花學運中變成社會訴求的「領先者」,讓現今不論藍綠立委都搶著推動憲政改革,並催生以前沒有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表示,從前學生運動是武裝抗爭,對抗的是外來政權,現在學運面對的則是內部的本土化與主權的爭取,「越來越強調本土,以台灣的國家認同去想像、思考,是明顯的趨勢」。林宗弘說,二○○八年起,威權主義復辟,中國步步逼近,台灣因「中國因素」而起的學生運動有野草莓、反媒體壟斷、黑島青反服貿行動,到三一八已是第四波。

湯志傑︰到三一八 已是天然台獨

湯志傑說,學運形成很強的「本土共同體」,而這個本土認同就是台灣,到了三一八已是「天然台獨,無需多說」。
中研院社會所副所長蕭阿勤表示,大學生處於準備脫離校園進入社會的階段,對社會變動最敏感,又尚未受到世俗與政黨利益把持,能秉持心中正義、懷抱理想投入學運,是特別可貴之處。
Source: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