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5 | |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今天上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九二共識」起了齟齬。公平論斷這起事件,毫無疑問,兩岸事務的決策權在中央政府,但是兩岸事務的利害關係人卻包括全體人民,何況是一個由最新民意產生的準市長,當然有完全的角色與自由針對政府政策表示看法。陸委會做為主管機關,既以「頂多台北、上海不交流,沒什麼大不了」語帶威脅,又以「話不要講太快」意欲制止,都是非常嚴重的失言。 這樁小事,可以看到大現象。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慘敗之後,各方的觀察者都在密切注意後續效應與政治演變,這次中央與首都的扞格,其實是一徵兆,王郁琦急於在第一時間出面「維持秩序」,反映了後馬時代當局對權力旁落、決策不行的危機感已經浮現;今後這一年半,除非獲致充分的國內共識,馬政府事實上已經失去了重大政策的主導權。這點凡政治參與者都應該有所認識才對。 「九二共識」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美中框架下的國共共識,其內容沒有別的,就是「一個中國」。這個「共識」事前未經全體台灣住民討論同意,事後也缺乏經人民確認背書的程序,僅是憑藉著馬英九兩度當選總統,得以在海峽雙方政府間逕行運作。由於其基礎如此薄弱,因此也很容易隨馬英九下台而人去政息,儘管美中大國可以繼續透過各種手段影響下次的台灣總統大選。 面對這種國際結構性的箝制,以及過去六年內政敗壞的傷害,益發凸顯了台灣公民在選擇國家領導人時務必慎重。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的新政治局面,在今天全國各縣市長就職後已經正式開展,有關涉及中央與地方權責與財政劃分的問題,非國民黨縣市不但必須據理力爭,翻轉中央集權集錢的長年問題,致力全國南北東西的均衡治理;同時,也必須對國家高度的議題積極發表市民意見。因此,柯文哲認為與中國「與其講共識,不如講價值」,非僅不是逾份,而且是首都市長的示範,也是期中選舉的投票意義。 對於台灣的未來走向,中國已經派員到台灣來「補課」,在台的各國使館更早已在實地蒐集資料回報首府,充分說明台灣做為世界島的戰略角色;而國際間主要的聚焦都在就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預判,其中又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馬總統剩餘任期內的兩岸互動,中國是否採取新政經措施?二是國內主要政黨在中國政策上又是否會有新行動?這些關切點,不是更該為國內民眾所嚴加防範的嗎? 因為,任何涉及最敏感的兩岸關係議題,都攸關人民與國家的生存福祉,因此不是政治人物關門議價說了算,必須公開透明充分開放公民參與共商。但是,由陸委會直指「地方首長不需要對兩岸政策發表評論」看來,主政者顯然未經這次選舉得到教訓,在有限任期的時間壓力下,其黑箱專斷的傾向似乎更為強烈?為貫徹意志可能政策暴走的機率也會驟增?若是如此,就不得不理解主要國家觀測角度的精準了。 不接受九二共識,「頂多台北、上海不交流」的邏輯,顯露出極度濃厚的扈從(bandwagoning)路徑單一思維,中國都還沒講話,馬政府就急著定調,忘了國民黨從今天開始在全國版圖只剩下六個縣市,其餘十六縣市俱為他家主政(民進黨十三、無黨三縣市),以及七成多民眾認為一年後的大選可能將政黨輪替的現實背景。如果以最務實的實力決定論,今後應該是地方聯盟決定兩岸該如何正常互動、中國也必須以地方聯盟為對話的主要對手,才可能與台灣的民意對上焦。假使依舊企圖以國共路線片面處理台灣事務,陳德銘擔心的「月亮花」又起,絕對是一語成讖,肯定將切中要害。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陸委會主委所言差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